拍电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MOVCAM铁头官方网店
查看: 11322|回复: 9

[摄影] 我所理解的“胶片感”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321

帖子

2

精华

编辑组

注册时间
2010-5-10
发表于 2016-1-2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UZIDE 于 2016-1-28 19:56 编辑

2014年4月,Hunter Hampton使用Super16mm胶片摄影机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百年纪念活动“Let there be”拍了一系列纪录片。项目完成后,他用剩下的素材剪辑出一个新的短片并配上音乐,他发现胶片的颜色是如此之美,按耐不住激动之情,Hunter Hampton跟大家分享了这段剪辑。


相关技术参数:

摄影机:Aaton Aminima

胶片:柯达7207 + 7219(250D和500T)

镜头:蔡司 9.5mm,50mm以及GL Optics 18-35mmT1.8(适马镜头改装),胶片在Fotokem冲洗 ,使用Cinelicious的4k Scanity系统扫描成Prores格式,原始素材,未经色彩校正。




这段视频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但细看就会发现它反差很低,色彩丰富,细节多,宽容度也很好,有点像现在数字摄影机上的“LOG模式”。没错 ,还真是这样,但准确来讲,其实是数字摄影机的各种LOG都像极了这段视频的感觉


一百多年来,电影都是使用胶片作为媒介,在早期,电影从拍摄到剪辑、再到放映哪个环节都离不开胶片。进入数字时代后,一些环节开始慢慢数字化,直到今天,数字摄影机遍地开花。甚至在某些国家(例如中国)的电影产业中胶片已经完全不见了踪影,但在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仍有电视剧还在使用胶片拍摄。前不久,昆汀的新片《八恶人》使用了胶片拍摄,他甚至放话说如果以后没有了胶片自己就不再拍电影,且不管他能否兑现诺言,你已经能感觉到胶片之于电影人的意义了。


自从数字摄影机诞生以来,“胶片感”跟“数字感”的话题已经被讨论很久了,但从来都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两者之间的区别,甚至是孰优孰劣,今天借着Hunter Hampton这些超级漂亮的胶片素材跟大家感性地讨论一些我所理解的胶片感。如无特殊说明,本文的胶片都指负片。


首先,胶片是有噪点的,噪点有可能在亮部,也有可能在暗部,这跟使用的胶片型号以及冲洗的水平有关,也跟拍摄时的参数选择有关,但绝对不是数字摄影机常见的那种噪点。但有些胶片经过良好工艺处理过的胶片的噪点可以被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


20160128_193149_000.jpg


如果你看过加长版的《美国往事》,就会更加明白这一点,下面两张截图出自同一部电影,但画面质量时而正常时而让人没法忍。

20160128_193149_001.jpg

20160128_193149_002.jpg


其次,胶片宽容很高这一点已不必再多说了,但同时胶片大部分的灰阶信息会往亮部偏,也就是说胶片画面中亮部、中间调的成分会比较多一些。所以接下来几张外景你会发现有个共同点,达到一定的曝光量之后,画面中很难再表现出纯正的黑色,胶片对亮灰处的表现会更好,这是胶片的物理特性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胶片画面看上去会有一种像油画般朦胧的感觉。

20160128_193149_003.jpg


胶片看起来很“灰”是因为正常的亮度信息被“压缩”了,很多信息其实是被省略了的,但是胶片却能很神奇地区分出接近的两个不同灰阶之间细微的差别,因此并不会有画面信息被严重压缩的感觉。巧的是,这种被胶片“压缩”过的画面却非常讨肉眼喜欢,同时因为这部分信息都是中间调,往上往下都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也深受电影人的喜欢。进入数字时代后,所有数字摄影机厂家的LOG模式都是在尝试模拟胶片的这种表现 ,于是各种LOG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数字摄影机的LOG模式虽然也是为了有更多的表现可能,但在没有通过物理手段提升芯片感光性能的前提之下,即便是使用压缩算法得到了看上去很灰的画面,也并不一定能提升摄影机的表现空间(这里就不点名具体厂家了)。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些数字摄影机既有LOG模式也能拍RAW素材,但画面表现依然算不上主流,也好比你使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你能把这张照片调得很灰,但那些手机原本就拍不下来的信息依然拍不下来。而胶片则真是因为感光性能使然,导致大部分画面灰阶信息更偏亮部,而且这种真正的灰阶确实能提升后期空间。

20160128_193149_004.jpg

而且灰调丰富的画面会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学画画的朋友可能会更有感触,为什么由各种灰调的组成画面看起来会更好看,比如下面这张莫兰迪的油画,他老人家一辈子都在画这种调调的画(艺术家的世界我不懂)。

20160128_193149_005.jpg


比如下面这两张截图,明明是大晴天,太阳却“消失”了。但同时我们却能分辨出其他部分的颜色倾向,比如绿叶和树枝,肤色、绿色衣服、以及蓝色短裤等。


640.webp.jpg


20160128_193149_007.jpg


20160128_193149_008.jpg


但如果是数字摄影机,拍出来的画面很可能是下面这样,高光处的过渡极差,颜色分离度也差了一点。对于数字摄影机来说,黑色部分反倒是更容易表现的,这也是数字摄影机感光芯片的特性之一,恰好跟胶片反着来了。

20160128_193149_009.jpg


再比如这张,谁能告诉我这里的肤色和背景中的颜色倾向是什么sei?

20160128_193149_010.jpg


所以,胶片感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保证丰富灰阶信息的同时,还要有非常好的色彩捕捉能力。比如下面这张逆光,绿色的树、粉色的皮肤、衣服上的黄色图案都能很容易区分出来。

640.webp (1).jpg

再比如这张,裙子的颜色,腿上的肤色,以及远处的绿色,看起来都很和谐。但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胶片感恰到好处,但跟肉眼看到的所谓真实感也绝对不一样,无论是胶片还是数字摄影机,都只是模拟还原真实场景的方式之一,肉眼恰好比较喜欢(习惯)胶片的感觉而已。

20160128_193149_011.jpg

再比如这张,虽然看上去也灰不拉几的,但是黄绿蓝的倾向都很明显。

20160128_193149_012.jpg


如果是数字机,类似场景对色彩的保留程度就可能就只是下面这样,肤色、背景中树木的颜色信息较少,黑色依然被很容易地表现出来了。

20160128_193149_013.jpg


再比如这张,因为顺光的原因,肤色看起来好了一些,但是背景里的绿色依然悲剧。

20160128_193149_014.jpg


再比如下面两个比较类似的场景,前面一张灰阶分布更偏亮部,肤色的亮暗部区别不大,衣服跟皮肤灰阶接近,几乎没有黑色。第二张则有很明显的黑色,肤色过渡有点硬,影调灰阶分布更偏向于暗部。

640.webp (2).jpg


20160128_193149_015.jpg


再有就是逆光场景,胶片对黑色以及灰色的表现也有很大区别,比如下面两张,从细节过渡以及颜色分离度就能区分出胶片与数字。

20160128_193149_016.jpg

20160128_193149_017.jpg


晴天大光比的场景,也能发现胶片的灰阶更偏亮部这一特点,严格来说,胶片的这个特性可以算是表达画面的缺点之一。但比起更不容易表现的亮部,表现不好黑色远没表现不好亮部的问题严重。

20160128_193149_018.jpg

20160128_193149_019.jpg


这里插两张《边境杀手》的外景截图,亮部以及中间调细节丰富,黑色部分很少,是不是跟前面的胶片特点比较类似?

20160128_193149_020.jpg


20160128_193149_021.jpg

但要说明的是,虽然我试着描述出了我理解的胶片感,但我并不认为这种感觉就是完美的,估计任何人看久了灰不拉几的画面都不一定会喜欢。上面两张外景虽然跟胶片的表现比较接近,但是暗部却被压黑了,我赞同这样的处理。而本文提到的胶片素材也都是未经处理的,如果原作者继续做后面的调整,我相信他也一定会把黑色压下去的


再比如下面这张截图,按照前面的结论,把灰阶向暗部移动后得到后面一张图的结果,如果不加以说明,你可能觉得这张图跟胶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也似乎说明了一部胶片电影如果经过很好的冲洗跟调整,是完全看不出所谓的“胶片感”的

20160128_193149_022.jpg

20160128_193149_023.jpg


胶片感的另外一点就是偏色程度,胶片因为类型丰富而又捉摸不定的的偏色特征而成了最明显的胶片感之一,比如大家所熟知“小清新”风格以及好莱坞青黄调风格,哪一个不是偏色的结果?

20160128_193149_024.jpg

20160128_193149_025.jpg

20160128_193149_026.jpg


总结一下胶片感就是:

颗粒感(不同的胶片拥有不同的颗粒表现,大小,形状,分布区域等)

宽容度(宽容度高的画面会更有胶片感)

灰阶分布范围(胶片更偏亮部,区别于数字摄影更偏暗部,但一定情况下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模拟转换,也看摄影师的水平,能把胶片拍出数字感的和能把数字拍出胶片感的都是大师)

色彩表现能力(胶片的色彩捕捉能力非常丰富,不像数字机居然能算出理论上能还原出多少种色彩,这一点数字摄影机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风格化的偏色(不同的胶片拥有不同的表现,模拟胶片感必须研究这一问题)


而你通过上面几点也完全可以去判断一台数字摄影机是否值得投资。


本文只从个人角度尝试分析两种媒介的不同表现特点,并不想挑起口水战,两者之间各有优劣。本文观点完全主观,难免有错误疏漏,欢迎留言讨论。但无论是“数字感”还是“胶片感”都离真正的“电影感”还很远,如果一样工具不能做到为电影服务,那谈论这些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原文发表在这里,有一张猜胶片还是数码的大图发不了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猜一下。

毕竟因为没能赶上电影胶片时代,一些结论是拍了一段时间的35mm胶片照片的心得,难免有所错误,还请前辈们指正



150

主题

1321

帖子

2

精华

编辑组

注册时间
2010-5-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被压得太狠,原文的图片看起来更好一点。
这一楼有时间会说说数字摄影LOG模式的缺点!

6

主题

277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4-5-6
发表于 2016-1-2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记错的话边境杀手用的是艾丽莎XT拍的吧?

150

主题

1321

帖子

2

精华

编辑组

注册时间
2010-5-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甲乙丙丁丑 发表于 2016-1-28 22:37
没记错的话边境杀手用的是艾丽莎XT拍的吧?

是的,感觉这部片很多场景处理得很胶片
224900hx7thytwz5hgg07j.jpg
发自-拍電影APP发自-拍電影APP

15

主题

94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2-1-9
发表于 2016-1-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不错的文章 关注公众账号了

23

主题

688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08-11-15
发表于 2016-1-29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片,翻正片伽马不一样,灰的是底片,翻正片矫正过来了。现在能看胶片或收藏胶片电影最好抓紧机会。以后看胶片电影会同听胆机一样哦。

0

主题

6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5-4-8
发表于 2016-2-2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胶片发展到极致出现了数码,数码的路的还很长。

0

主题

7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4-11-29
发表于 2016-2-2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很好,受益匪浅!

0

主题

9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1-15
发表于 2016-3-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了!

24

主题

556

帖子

1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0-7-29
发表于 2016-4-17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胶片放映机放胶片才还原到胶片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ilmaker.cn

GMT+8, 2024-12-23 1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