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9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9-3-20
新会员
- 注册时间
- 2009-3-20
|
嘎子哥(踏雪是嘎子哥没错吧?#%@..)说的不错,完全是在剪辑技巧基础之上经验问题。
简单说下,不妥之处,望邓老师和各位老师指正。
有两大方面决定:
一个决定因素是单镜头信息量,另一个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节奏问题,两者互相影响镜头的长度。
从普通观众角度来看,一个镜头内的内容我都读到了读懂了,你就可以下一个镜头了,长于这个时间,我就嫌长,短于这个时间,就会接受不完信息,观众会困惑或不满。(各国家因文化不同,对同一信息接受度不同,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也有很大区别)。
从制作角度除了如公子小张所说“根据景别以及画面元素的丰富程度(光影(打光)、配乐、色彩,运动镜头画面中元素的变化、主体和与前、背景的关系)”,都会造成信息量的变化,从而影响镜头长度。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固定机位镜头A入画对画外说话,B边回答边入画,它与A B同时在画面交谈的镜头长度一定是不同的。复杂调度的长镜头更是如此:例如背景有小孩在追打出画又入画,旁边电视播报着当日的热点新闻,前景墙上的过世家人照片,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打光方式,都会影响镜头的长度。这里我打个比喻,镜头长度是瓶子,内容是饮料,要装的不能溢出来又不能浪费空间。
第二个,镜头间的关系,就是剪辑关系决定,这个镜头的前一个镜头是什么,后面是什么都影响本镜头长度,多一格少一格都有不同。
大家都知道库里肖夫效应,它是现代剪辑视听效应的发展基础,单镜头本身不一定有完整意义,镜头组接创造新意义。
所以说 镜头长度的设计过程 是从最后的效果(观众心理)往前(后期 前期 策划阶段)倒着来进行的。你不能说,我要拍个几秒几秒的镜头,为什么拍3秒不拍5秒不拍6秒,不考虑这几种因素,要不就是过长内部节奏不对,要不就是过短,逼得剪辑师搞无米之炊。
最终剪辑效果 - 剪辑 - 拍摄 - 得出分镜(拍摄长度时间)
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就是像希区柯克那样:“我的剧本写完了,分镜画好了,等于我的电影已经拍完了。”
这正说明了电影制作其实就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导演的能力就是控制视听元素的能力,过了欠了都不好。
这里给出一个经典范例,可以把握一下镜头长度由什么因素所影响。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好好深入研究下去,最好用视频,大家把各种镜头长度和镜头关系拍了上传上来讨论,电影用文字来讨论太痛苦了,应当用视觉形式来讨论。
毕竟研究大师作品都只是丰富概念,自己动手才是正途。![](static/image/smiley/default/01.gif)
[ 本帖最后由 foredoomedhe 于 2009-7-14 19: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