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404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1-1-15
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1-1-15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017号作品《2010-2011》解读
017号作品《2010-2011》解读
017号作品的拍摄者一定是自己拍过几部小片子的同学了吧。在部分运镜的流畅程度上能看出对机器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了。既然如此,咱们就不说客套话了。
作品整体感觉:抒情多,叙事少;音乐多,表演少;主观感受多,引起共鸣少。呵呵,我毒舌啊,见谅!
这个作品很想一篇电视散文,虽然表面上好像有一个想表达影视圈潜规则如何把人引入深渊,又从头再来的故事。但怎么引入深渊的?深渊又如何了呢?为何要从头再来?东山再起之后又怎样了呢?全无交代。于是,本来可能是很精彩的一个故事变得支离破碎,成了一个个晦涩的片段,没头没尾地自说自话。这类作品,通常和写文章的标题党一个道理,又了TITLE,却没有实质内容。
故事是一个电影最基础的部分,而故事是通过一个个情节来体现的,情节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某人做某事。这下就清楚了,有人,还必须要做事,坐在那干想或者怅然算做事了吗?完全不算,因为观众成为编剧蛔虫的可能性很小,天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故事应该有更多地情节、冲突。让电影“演”起来,不是“摆”场景和“做”表情。
很多人看完了不知道主创要说什么故事,甚至连关键地“撤资”的细节都捕捉不到,为什么呢?吃了自己音乐的亏!这里的音乐已经不能用画蛇添足来形容了,而该说是因小失大了。音乐压住了台词,再加上演员表演不够,剧情给得不够突出,自然大家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所以看得一头雾水成为了必然。关掉那些音乐——除非它们能够增加剧情的节奏感,否则,把戏留给演员而绝不是作曲家。
至于影片的调调上主观感受过多,反而将观众拒于千里之外了。周导,能看出你的热情和思想,但是最有力地表达方式是一种貌似客观第三方视角的,不带任何感情的平实叙述。那些声嘶力竭地呼号,大多数时候是苍白无力甚至让观众觉得无病呻吟的。我举个例子吧,现场随便编个两个故事,都是反映一件事的,比如说反映一个绝望的人准备自杀,请你看看,哪种表达更能打动你?
第一个模式:他的心停止了颤抖,他的手停止了颤抖。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又过的一切美好!他的脸色苍白,他已经忘记了眼泪和痛苦!他不再留恋!不再悲伤,因为悲伤已经将他一次次击打,已经让他变成了没有任何未来的空空的躯壳!他不再犹豫,也不再彷徨,他知道,自己的肉体虽然还很年轻,但他的灵魂已经提前走到了尽头!他麻木,他不再悲伤,他的心中所有希望都已经完全地消失了,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冰冷的,是没有任何未来的!他拿起了冰冷的刀,在刺向了自己的胸口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一下都涌上了他的心头,他的泪水瞬间喷涌下来,这将是他最后的告别和哀号……
第二个模式:他解下了领带,让自己舒服一些,然后对着镜子,用那把母亲留下的用得有些发亮的梳子仔细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连最后一丝散乱下来的头发也小心地塞在耳边。然后,他小心地把梳子塞在了左上衣的口袋里。他整理了一下领子,对着镜子凝视了一分钟。他不慌不忙地走到了椅子旁,把放在那里的白色搪瓷盆认真检查了一下,确定没有任何尘土后,他把它端正地放下。他拿出一把锋利的刀片,整齐地腕起了袖子,轻盈地在动脉上划了下去……他看着自己的鲜血喷出的样子,甚至有些惊讶,惊讶于它们居然有这么大的压力,但很快他的脸上就充满了放松的表情。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一脸的释然。
我认为第一个可以算四流朦胧诗,第二个算是个剧本。
一点个人看法,供周导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