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33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0-5-12
编辑组
内容组新闻值班
- 注册时间
- 2010-5-12
|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许晓青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备受世界瞩目,不仅票房连年跃上新台阶,2012年又迎来“万块银幕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广大影迷的口味正变得更加多元。
万块银幕时代:“好电影”见仁见智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城市商业电影银幕总数已毫无悬念地突破10000块,总数累计达11800多块,其中绝大部分为数字电影银幕。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拥有万块银幕的电影市场。
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11月,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686部,电影票房达14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提升。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万块银幕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成长增加了新的空间。
不过,在高成长的数据背后,人们也发现一见倾心、再睹难忘的国产电影似乎在2012年并不多见,“好电影”这个称呼变得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画皮2》这样的3D魔幻大片堪称好电影;也有人认为《神探亨特张》《人山人海》《飞越老人院》等小成本影片更值得称道。一些人赞誉《一九四二》的历史责任感,也有人认为其故事情节的铺陈仍有些许遗憾。
就好像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讲述了不止一个故事,2012年哪一部国产电影能征服绝大多数观众的心,似乎一时间还是“众口难调”。
专家指出,一部高品质电影的制作周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应当看到2012年与观众见面的陈凯歌的《搜索》,王全安的《白鹿原》,麦兆辉、庄文强的《听风者》,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等,也都是导演力求突破自我的作品。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今年在京沪艺术影院点映的《归途列车》《这里,那里》《乐队》《天津闲人》等匠心之作。
喜忧参半:产业链如何再成长?
回首2012年,中国电影行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产业链再成长的难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年过得喜忧参半”。
一方面,我国电影放映的终端环节仍在迅速壮大,多厅影城建设已成潮流,并向二三线城市拓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范围内票房总数突破10亿元的院线共有3条,分别是万达、上影联和、中影星美,其中万达院线蝉联全国第一,票房达17.7亿元。到2012年底,跻身10亿元行列的院线有望继续增加。
而另一方面,“进口电影配额”“分账比例”等关键词困扰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电影人。
2012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日前表示,协议签署之后,美国影片的进口数量和分账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给美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他同时也指出,造成压力的“主观原因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接近年末,在反思电影生产环节本身的同时,以《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为代表的制片及发行方,与全国主要院线展开了分账比例的协商较量,并达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浮动分账”机制。业内认为,这进一步显示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内部也在进行利益再调整和再分配,而且机制创新的动力比较充足。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认为,分账机制的微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一来打破了国内电影市场长期以来“终端说了算”,制片一方相对弱势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刺激制片方今后必须生产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精品佳作。
2013年:如何度过“黄金十年”中间点?
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初起,中国电影市场就呈现一枝独秀的“红盘”,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展望,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难得的“黄金十年”。一晃四年已经过去,2013年即将迎来“黄金十年”的中间点。
业内人士归纳,2013年中国电影至少仍将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电影产业自身如何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向精细化、集约化的现代电影工业转型;其次,国产电影在生产数量增加的同时,如何真正练好内功,生产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影片,征服更多观众;其三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走出去”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与此同时,即将到来的2013年中国电影还有几大悬念,比如已征求意见完毕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是否将进入审议程序,包括“电影分级”在内的一系列呼声较高的提法能否被采纳;又比如,部分电影集团、院线公司陆续进入上市程序,或将经过一个辅导期,才能在二级市场上与真金白银“短兵相接”;此外,中美合资在上海设立“东方梦工厂”项目,万达赴美完成收购AMC电影院线项目等,今后又将如何运作,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都在拭目以待。
展望2013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不能对电影产业的发展盲目乐观,必须在生产、市尝文化、管理、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未雨绸缪,才能真正缩小中国电影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