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MOVCAM铁头官方网店
查看: 129|回复: 0

[ARRI幕后] 摄影指导刘懿增谈《我的阿勒泰》创作(连载-第二部分)

[复制链接]

795

主题

824

帖子

56

精华

机构会员

ARRI中国官方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24-6-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第一部分)

1,确定影像风格、气质之后,如何选择“武器”?在器材和镜头上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两个层面的考虑:
1:天气:
勘景时就能感受到物理环境中的温差变化及大风和沙尘天气等可能对摄影机带来的考验。当时就决定选择ARRI摄影系统来“打仗”。因为近拍摄地没有设备公司,或可能来不及支援,所以我还特别带了2套备用机。但不管是飓风沙尘的侵蚀,还是冰雹雨雪的打击。从始到终ARRI摄影机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那2套“保险”也没被开启过。

2:创作相关:
拍摄中,我们有很多对雪山,天空等自然景观的表达。不单在曝光控制上有很高要求,其最终呈现更与摄影机的宽容度及高光部分表现力深切相关。除此之外,故事场景中的文化元素里也涉及到很多白色元素的构成。同上,都是对高光表达上有较高的要求与需求。

001.jpg
(高光部分与白色元素的表达示意截图)

ARRI摄影系统的稳定及高动态范围与高光部分表现力之优秀,为一切创作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2,《我的阿勒泰》中人物有着非常棒的表演,而且人物非常“漂亮”。我们知道镜头的选择其实对人物形象的呈现非常重要,在拍摄人物时,是否有做特别的镜头选择考虑?

首先人物的美更多是演员本身挖掘和赋予的,在如此优质的表演面前,很多时候镜头只是记录就已胜利。

其次镜头的选择更宽泛的代表着:光线氛围,焦段透视等等诸多合力要素,我更倾向于解释成视角的选择,这个视角可以是主观或客观,理性或感性。

我们有一个场景是一棵“绝世独立”的大树。前期我在短视频平台做功课的时候看到这棵树还有一个名字叫“最孤独的树”。在很多网红打卡视频里能看到关于这棵树或这个场景在不同时节的表达。也恰恰因为这样,在拍摄全景的时候,构图里特别卡掉了具有标志性的树枝双叉形态,不想让大家认出这个场景而而出戏。让注意力都在人物上。

在勘景时,最吸引我的是这棵树的肌理,在树皮的粗燥质感中,你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苔藓物,好像有的已经死去有的还在新生,色彩丰富且有时光累积后的厚度感。这与张凤侠这个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感。时间赋予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拍摄时,用广角更能贴近她,把她的影子放在中间,构图上非常多的留给了这种树皮纹理,希望强化场景的意义,并与人物有机结合。为了追求自然光效。拍摄前,现场的摄影机移动轨道等都处于就绪状态,只待太阳落到最佳位置。但最佳拍摄时间非常短,这个镜头得以完成,特别依赖有马伊琍老师这样专业的演员。虽然相比于动物大迁徙,浓烈气氛等场景,实际上这个镜头操作并不复杂。但我对镜头是否“漂亮”的感受本身也不源自拍摄场景或过程有多美丽多复杂,而觉得贴合最令人舒适,合适最“漂亮”。

002.jpg
(作品截图)

3,《我的阿勒泰》的拍摄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在读李娟老师散文时,对里面有关采木耳内容的一段描写印象很深刻。当中形容光穿过森林“……迅速破碎散失,千回百折,像深海中的鱼一样闪闪烁烁……”。阅读时觉得文字充满画面感,甚至连声场和味道都能感受到。 但“……千回百折,破碎失散,闪闪烁烁……”这些文字具有的纵深魅力,具象到影像上可能令人无所适从。

但在拍摄时,通过对着高光慢摇,你能感受到镜头里的高光:光晕范围,色彩倾向,强度质地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摄影机及光学系统的物理特性而产生的。很好的诠释或者说靠近了文字中的主观感受。

003.jpg
(作品截图)


4,在过去的项目中,您都会针对项目做出器材及风格测试,这次《我的阿勒泰》是否也是?做了哪些测试?得到了什么?

拍摄前期没有试片,在我介入《我的阿勒泰》项目时,看完剧本就快速进入到勘景阶段了,勘景时会拍摄一些照片及视频,可以完成一部分创作内容的前置但无法满足全部沟通需求(尤其最后一集使用了高速摄影机。动作场面,火星效果等成本高),为了更好的评估及控制预算,在拍摄期,重场戏我会先手绘分镜头然后在转场间隙做测试片。

004.jpg
(勘景与实拍举例)


005.jpg
(测试片举例)


006.jpg
(测试片举例)


5,“电影感”或者“美感”是许多影像创作者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您是如何理解这个“电影感”或者“美感”的?

个人感觉所谓的“电影感”可能是一次演员之间目光交错后的闪躲;可能是一阵风吹过树叶的纯净声场;也可能是剪辑上戛然而止的黑场带来的意犹未尽……它是表演艺术,导演艺术以及综合了各个部门技艺努力后的结果。摄影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很多时候摄影只是承载了一个综合观感的结果。可能不适合单独拎出来说摄影是如何定义“电影感”这件事的。

当然创作又是自制与不自知共存的结果。就是在过程中,你尽量在可以控制的环节去把控,但镜头呈现的也不全是精心计算的结果,每个人的风格也会不自觉的渗透到镜头表达的过程中而不一定自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ilmaker.cn ( 桂ICP备16000355号-1 )

GMT+8, 2024-6-26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