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唯意原创 于 2018-8-21 20:04 编辑
看似不算出众的这一条采访,却令我内心的负担得到了极大纾解。
“天湖”纳木错 纳木错旁的旅社 到纳木错是在西藏拍摄的第15天,此前我们已经从塔尔寺到大昭寺,从布达拉宫到扎什伦布寺,一遍一遍加深了解了宗教在藏族民众生活中的意义。一座座雄伟的寺庙,一排排匍匐的人群,数百公斤黄金、数千颗宝石的灵塔,让我对于宗教在人类生活和历史中扮演角色,感到疑惑乃至愤懑。
据我所知,在最初,宗教,是人类早期社会,负责对于世界观解释和平衡安抚人类能力无法抗拒的事情(比如死亡、比如不平等阶级出身等)的方法的集合。在早期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需求,就像对于房子的需求一样实在。宗教告诉你人为什么只能生活在地面,告诉你死了之后去哪里,告诉你天生瞎的一只眼睛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从而让你内心平静地活下去。 纳木错旁的僧侣 正在绕湖的藏民 但很快,也是必然的,操作宗教的人,把它当成了房产一样有利可图的商品,并进一步通过展示得利,把它变成了操纵人们内心的工具。 114万3千人一个月的生产,你觉得可以拿来做什么,一条高速公路?一次探月飞行?不,是一具棺椁。 1990年,西藏人均年生产值1276元,114.3万人工作一个月的产出,等同于当年落成的十世班禅“释颂南捷”灵塔的耗费——6400万人民币,600公斤黄金,200公斤白银等。但远远在此之前,明清两代,在产力远远低于现代的情况下,仅仅布达拉宫里就已经有八座类似的灵塔建成。在自然条件、气候都极其不易于人类生产的高原,宗教统治者做到这样的聚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宗教教义,拿走所有民众的一切财产。 终于,在西藏的第15天,我们看到即便是西藏,即便是天湖纳木错旁,今天的藏族年轻人,这位依然使用着宗教名字的“卓玛”,也不再必然地被宗教捆绑,这片刻的采访,对于我来说不啻于“雷峰塔的倒掉”。 纳木错旁的旅社(航拍) 采访中的卓玛 在前四期用以建立气质印象和视觉特点的无关联性人物采访之后,我们将把第5期到第8期依然独立的人物,来做成一个相对关联的,有公号态度的专题,在下一期,我们将站在一位道教修行人的角度,继续讨论宗教的今天,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