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录音是追求“真实”还是“好听”?
本帖最后由 windboyz 于 2017-10-22 23:52 编辑大多数人可能本能的认为,录音追求应该是“真实还原”,建立这种意识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从早期的钢丝录音机到黑胶唱片再到磁带录音已经极大的突破了记录效果,最终我们有了 DAT数字录音机和电脑录音,终于圆满达到了“准确记录”的目的,大家就以为这个是终极目标。那么我们需要的只是录音工程师,而不是录音师。
就像本坛,大家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 佳能的粉嫩、索尼的黄、松下的绿。。。。按理说相机也该是忠实还原画面,原本的颜色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就出来那么多“风格”?我们讨论相机津津乐道,是因为画面看到比较直观,也比较好形容。但对于声音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好形容的东西,就不能直观的对比了。
有朋友会说,镜头有MFT曲线,话筒和音箱都有频响曲线,能反映出“还原特性”,但我要说这个只对还原有一定决定性,但是对风格并不能直接体现。比如频响曲线是在连续变化频率里测得,音频的瞬态特性就没法通过频响曲线体现,也就体现不出“软”“硬”风格。
首先对录音的理解,,录音并非“真实还原”,而是要融入某种“风格”,为的是声音“好听”。比如用416本身,就不是真实还原的话筒,它录出的对白明显比说话的原声浑厚和紧密,说白了是一种“夸张”的效果,因为这个话筒就是为专门为好莱坞电影同期设计的,考虑的都是英语的语音解析、合理拾音距离、男声女声的中和、连接的话放和录音器材 等等,都是从实际出发,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的,而不是“真实还原”。
如果是“真实还原”,知名歌手们直接哭晕在录音棚里,我就听过很多歌星本人在录音棚里演唱的声音,只有最有唱功的歌手或者是美声的歌手,才能不用音响系统就能听得过去。
说到录音,或者说整个专业音响领域,英国人就要耍一耍大牌了。
原因就是核心产品——调音台,就是英国人1961年发明的,不仅仅发明出来,到现在顶级的调音台都是英国品牌,就像瑞士的手表一样经典。比如,录音行业一致认可的 SSL 9000系列,千万级别的调音台,你能听到的绝大多数的白金唱片都是出自这个系列,比如索尼哥伦比亚纽约的录音棚就装备九台SSL 9000K超级模拟调音台。其它的还有1970年建立的 MIDAS是现场扩音领域的老大,听众们“心理预期的声音”,就是来自唱片和现场的声音效果,这两个环节英国人牢牢把控。
此货便是录音师们梦寐以求的 SSL 9000K
DiGiCo也是大牌,往下排平民货 Soundcraft 声艺、ALLEN&HEATH 先歌。。。。对比日本调音台也是大牌。
另一个证明就是,连索尼最牛逼的调音台五百多万的 Oxford(牛津)系列也是由英国人做的。难道日本人就做不出顶级调音台吗?论电路和芯片,甩出英国三条街,但是对声音风格的理解,日本人是聋子。
说完调音台,再说话放,其实是调音台内部的一个部分,但是为了追求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为了好听的失真,很多厂家单独来做,这时候英国人又要缕缕胡子了,Focusrite 的Red系列,占据了绝大多数录音棚,其它几万十几万的话放基本都是英国的。算起来话放比话筒要贵几倍,如果按一分钱一分货,话放的重要性比话筒大。
如果按照“真实还原”的标准,那么日本调音台绝对做的更好,YAMAHA SONY TASCAM 都是做的数字录音调音台,特别是Yamaha的数字调音台已经30年历史了,更精准的记录并且有广泛的用户,不管是录音还是扩音,那还要什么英国调音台啊。
再说说监听,监听确实“真实还原”的比重比话筒和调音台大,但注意“还原”的依然不是原始声音,而是体现录音系统失真过的叠加效果,这个环节是把控出口的音频效果,也不是没有风格,比如 真力和Yamaha 的监听音箱风格不一样,SONY和AKG的监听耳机风格也不一样。虽然监听也有不同的风格,但是不像HIFI那么杂乱,通用的就那几款品牌型号,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种“一致性”。比如,最常用的索尼监听耳机 7506,已经生产20年了,和日本产品一年一更新的节奏背道而驰,就是因为变了,声音(风格)就变了。监听的“一致性”体系就是靠这样建立的。录音师通过熟悉的监听系统确认了声音,在各种播放平台比如 电视、电脑、手机、耳机、PA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就有谱儿了。
今天先聊到这儿,待续。。。
先把频响曲线、失真、信噪比、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科学指标搞好了,然后再琢磨好听这种玄学。可惜国人喜欢略过科学指标直接谈玄学,就像中医一样不求甚解。
人家说感觉你就说参数了,咋吐槽人家松下GH5跟你租赁的索尼比参数比指标了?
bokxp 发表于 2017-10-23 08:00
人家说感觉你就说参数了,咋吐槽人家松下GH5跟你租赁的索尼比参数比指标了?
GH5的最重要的硬指标——CMOS尺寸小,套用在音响上就是信号源是垃圾后级再怎么处理都还是垃圾。 俺认为,声音在影片中占很大比例,是否原声还是加工的声音,主要看影片中的需要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的声音都是那种浑厚、磁性有深度,且好听,应该是后期加工过的
特别是音效,非常“夸张”地加入,使影片的声效效果达到配合画面的震撼效果。
电影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上面“艺术”了一把,比起“真实”的声音,俺更喜欢“好听”的^04^
我觉得电影追求艺术效果,如果是新闻和记录应该追求真实。
疯哥 发表于 2017-10-23 0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把频响曲线、失真、信噪比、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科学指标搞好了,然后再琢磨好听这种玄学。可惜国人喜欢 ...
对于我们这些做电路~写代码~看上千页Datesheet 的,就别拿这些表面参数说事儿了,随便一个AD 芯片的参数都高的惊人,但这并不代表有好听的声音。
我们更愿意跟大家用说了能懂的方式,就玄学的问题进行交流:)
首先要真实记录,然后才谈风格化。 艺术和技术搭一块的时候,基本不会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往往这类“找好一个平衡点”的问题,被那么一撮人各拿一头放大,最后变成了“玄学”! 本帖最后由 疯哥 于 2017-10-23 11:53 编辑
windboyz 发表于 2017-10-23 10:24
对于我们这些做电路~写代码~看上千页Datesheet 的,就别拿这些表面参数说事儿了,随便一个AD 芯片的参数 ...
问题是没有规格表背书什么是好的声音?谁有资格定义好的声音,是你还是我还是某某人?而且传统上用耳朵收货有个局限,就是“个人喜好”,例如某胆机有明显推力不足、偶次谐波失真、频响范围不够宽的问题,在试听人声和小提琴演奏时偏偏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充满空气感,这就是迎合了“喜好”,商家就会宣传为“风格”。只要换一种音乐可能立即就露馅了。话筒也一样,与其风格化我更喜欢真实。例如一楼那个频响曲线图,10kHz之后就快速衰减了,这明显属于人声专用话筒,如果用于其他场景例如收录环境音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mufeir 发表于 2017-10-23 1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要真实记录,然后才谈风格化。
现在不是八十年代,真实记录不是难事,就像视频已经走过模拟、数学、高清、4K ....这时候谈风格技术是有支撑的。
疯哥 发表于 2017-10-23 1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题是没有规格表背书什么是好的声音?谁有资格定义好的声音,是你还是我还是某某人?而且传统上用耳朵收 ...
就拿录音机为例,如果是八十年代,说信噪比超过60dB,那绝对是顶破天的,听着几乎无可挑剔。如今的电路水平,信噪比90是起步,人们反而迷恋起信噪比不太高的话放,甚至是指标更难看的电子管话放。
你认为还需要背书吗?科技发展是最大的背书,至于好声音的定义,就像艺术没有定义一样,我们尽量通过技术手段,让声音偏向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并融入到产品中去,让大家能够轻易的得出效果,就像佳能的粉嫩一样:)
windboyz 发表于 2017-10-23 11:51
现在不是八十年代,真实记录不是难事,就像视频已经走过模拟、数学、高清、4K ....这时候谈风格技术是有 ...
如果有两款产品
A:频响曲线宽广平坦但听起来缺乏特点
B:频响曲线窄、有不知刻意与否的峰谷,听起来有特色
哪个是好产品? toukyou 发表于 2017-10-23 09: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认为,声音在影片中占很大比例,是否原声还是加工的声音,主要看影片中的需要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的声音 ...
好莱坞的声音浑厚大气跟416的量身定制不无关系,但是更离不开后期的配合。
windboyz 发表于 2017-10-23 12:03
就拿录音机为例,如果是八十年代,说信噪比超过60dB,那绝对是顶破天的,听着几乎无可挑剔。如今的电路水 ...
“们反而迷恋起信噪比不太高的话放,甚至是指标更难看的电子管话放。"____怀旧人士总是有的,你的话筒是为这些人设计的吗? 个人认为录音应该追求“真实”,也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原声。至于“好听”和所谓的“风格化”,那都是后期的工作,不该是录音的工作。不然那些音频处理软件还有什么意义。 筱屿 发表于 2017-10-23 1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艺术和技术搭一块的时候,基本不会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往往这类“找好一个平衡点”的问题,被那么一撮人 ...
是啊,光拿“玄学”是做不出产品的,我们不是键盘侠,我们是苦逼攻城狮,没技术你的产品都出不来声啊,当然先是技术保证功能和指标,然后再逼逼“玄学”的事儿哈:)
本帖最后由 windboyz 于 2017-10-23 12:52 编辑
未孵化的蛋 发表于 2017-10-23 1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认为录音应该追求“真实”,也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原声。至于“好听”和所谓的“风格化”,那都是后期的工 ...
也不能说不对,您这是拍RAW的思想,纯后期。
可是也有人就愿意拍ProRess 啊,要不RED加这功能干啥?
实际上录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话筒、用什么Mixer和录音机,其实前期的风格已经确定了。
再说糙点儿,真实记录根本就不存在,比如随便拿个话筒,不管是接录音机还是相机,再接个监听耳机,跟你摘掉耳机听到的是一样吗?根本不可能一样,对吧?你用耳朵是听不到那种有空气感的环境声的,但是在耳机里听的到,这个也能叫做一种风格。
如果换一支强指向的话筒,环境声立刻被切掉,人声的中频饱满低频浑厚,这个是演员的原声吗?肯定不是,都是话筒搞得鬼。
是话筒 录音机 耳机 不好吗?
还有就是我们的耳朵,也是有频响曲线的,而且这个曲线并不平直,比如人耳可能对400-4000Hz 比较敏感,其它可以听到,但不敏感,假如有一支麦克风的频响曲线刚好接近人耳,对距离的感应也接近,同时还得满足不同距离频响曲线依然接近(这一支话筒根本不可能,比如录交响乐是部署很多支话筒分别调整再混音),并且还音系统也很理想,才可能让声音接近“真实”,这是理想的情况。注意,不是因为录音系统的物理还原特性不好,器材可以像仪器一样很真实,而是人耳的特性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听力也不一样,真实的感觉也不一样。
本帖最后由 疯哥 于 2017-10-23 12:58 编辑
windboyz 发表于 2017-10-23 12:47
也不能说不对,您这是拍RAW的思想,纯后期。
实际上录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话筒、用 ...
如果你的频响曲线也这样,我也会认为是好话筒,当然信噪比等其他指标也不能太差。如果你的频响比这个差得太远我就很难适应这种“风格化”了。
下图是MKH416的。
下图是SONY ECM-678的
疯哥 发表于 2017-10-23 1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你的频响曲线也这样,我也会认为是好话筒,当然信噪比等其他指标也不能太差。如果你的频响比这个差得 ...
标参数喽:)
索尼678不是强指向话筒,别比了。
漏洞百出的,我就挑个简单的来吧。
来吧,继续自圆其说。
“真实记录”都做不好谈什么风格?风格要是录制设备中形成的的还要后期做毛?录完直接用就完事了。 mufeir 发表于 2017-10-23 15:13
“真实记录”都做不好谈什么风格?风格要是录制设备中形成的的还要后期做毛?录完直接用就完事了。
请再次通读上面原文,风格是在物理频率很高程度“真实记录”之后才讨论的。
前期设备产生的风格,和后期处理产生的最终效果是组合起来的,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
有什么概念不清楚,我都一一给你解释。 跟你谈音质的时候你谈风格^09^ mufeir 发表于 2017-10-23 15:26
跟你谈音质的时候你谈风格
你说的音质,声音质量,那是准确还原好啊?还是低频浑厚高音清亮好啊?
这不正是本帖的讨论吗,真实还是好听,这并不是今天要出结论的讨论。 说会音质很好,直接上你们的频响曲线和信噪比。
mufeir 发表于 2017-10-23 16:01
说会音质很好,直接上你们的频响曲线和信噪比。
请通读全文,20楼已发。 呵呵,你觉得你家话筒这指标跟416有可比性? mufeir 发表于 2017-10-23 16:20
呵呵,你觉得你家话筒这指标跟416有可比性?
参数请百度自行对比,本帖讨论的是更大范围的录音系统。 windboyz 发表于 2017-10-23 16:33
参数请百度自行对比,本帖讨论的是更大范围的录音系统。
别回避啊,话题不就是从你家话筒和416的对比引出来的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