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981 发表于 2017-8-26 20:09

newnewboy 发表于 2017-8-25 18: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确实拍的很不错,我还可以发几部gh5的短片,谁要

欢迎

cxg413 发表于 2017-8-26 23:20

油管上的片子怎么下载下来?发现有好多不错的GH5拍的片子

乐闻-leo_adam 发表于 2017-8-27 00:21

问题达芬奇还是认不了gh5

cxg413 发表于 2017-8-27 00:43

乐闻-leo_adam 发表于 2017-8-27 00:21
问题达芬奇还是认不了gh5

10bit的素材还是得先转码再进达芬奇

quang4uang 发表于 2017-8-27 02:06

大路 发表于 2017-8-25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严重怀疑这是中国人的作品,至少得是个中国的动作指导,貌似老外的动作设计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吧?

去看看电影忍者刺客,老外的动作设计可漂亮了

cwws 发表于 2017-8-27 03:23

本帖最后由 cwws 于 2017-8-27 03:34 编辑

疯哥 发表于 2017-8-25 17:32
看了,文件是4K的,但是全片清晰度极差类似失焦,暗部层次极差且噪点明显(放大观察衣服褶皱和皮肤暗处), ...
正好,这次BIRTV上面,英国著名调色师Dan的讲座上,讲到了如何调出胶片感,我有幸作为翻译,在他旁边看着他拿真实扫描的胶片素材,听他讲。

他说,真正的胶片的画面,原本是比较柔和的,并没有很锐,而且,一般而言,胶片的色彩,暗部总是会把细节压低的,而且有时甚至是破坏细节的。很多时候他是不在意损失暗部细节的,因为那就是胶片画面的特性。

最后一点,实际上胶片感是需要颗粒的。很多时候,颗粒会给画面增加纹理层次。会让画面显得不那么数码。

正好符合你说的:“全片清晰度极差类似失焦,暗部层次极差且噪点明显(放大观察衣服褶皱和皮肤暗处),这就是宽容度不足还要模仿电影调色的结果”,几乎全中。

我这里不评价,只是提供一个信息,想说明,可能你这边说的缺点,真的是调色师有意为之,为了模拟更真实的胶片感。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07:24

本帖最后由 疯哥 于 2017-8-27 07:31 编辑

cwws 发表于 2017-8-27 03: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好,这次BIRTV上面,英国著名调色师Dan的讲座上,讲到了如何调出胶片感,我有幸作为翻译,在他旁边看着 ...

胶片感本身的审美就是值得商榷的东西,就像听黑胶唱片除了怀旧还有什么意义?电影主要还是为了传达信息,为了某种风格搞得信息量不足就不好了。真正的院线电影也有这种调色的,但人家建立在高端摄影机+专业布光素材品质极佳的基础之上,风格化调色后虽然损失部分信息量但仍能保留一定细节,不至于糊成一片。一万多的设备如果这个搞法效果好那还用阿莱干嘛?用低成本设备拍电影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最多能拍网络视频,连电视都难以达标,那些只因GH5多了个10bit就欢欣鼓舞的还是洗洗睡吧。

m365 发表于 2017-8-27 07:45

cwws 发表于 2017-8-27 03: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好,这次BIRTV上面,英国著名调色师Dan的讲座上,讲到了如何调出胶片感,我有幸作为翻译,在他旁边看着 ...

学习了,谢谢老师。

cwws 发表于 2017-8-27 13:33

电影,主要的并不是传达信息吧。

其他的,你高兴就好:)

张柏顺1985 发表于 2017-8-27 13:53

李宗泰 发表于 2017-8-25 17:20
轨道向前推,镜头拉,反过来也可以。

非常感谢

张柏顺1985 发表于 2017-8-27 13:55

DJ-SHADOW 发表于 2017-8-25 18:19
用定焦也可以,上稳定器向前走,后期做缩放即可。

好的,那天上稳定器试下。

张柏顺1985 发表于 2017-8-27 14:03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07:24
胶片感本身的审美就是值得商榷的东西,就像听黑胶唱片除了怀旧还有什么意义?电影主要还是为了传达信息 ...

疯哥,别人说你我没有评论的能力,因为我水平也不高。但是崔巍老师给你指点了,我觉得你没有和他争论的水平,我听过崔老师的课,不说别的,为人就很让人敬佩,再说你,拍电影你都成了放失之地了。我觉得,我们水平不足以去和别人争论的时候,最好多虚心的学习。听听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成长。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4:23

本帖最后由 x-time 于 2017-8-27 14:53 编辑

疯哥 发表于 2017-8-25 17:32
看了,文件是4K的,但是全片清晰度极差类似失焦,暗部层次极差且噪点明显(放大观察衣服褶皱和皮肤暗处), ...
^51^疯哥挑的截图也是绝了 厉害 再好的机子也会有缺点,有缺点就只能尽量避免或者想办法去掩饰 这张要么属于这类 要么调色失误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14:59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4:23
疯哥挑的截图也是绝了 厉害 再好的机子也会有缺点,有缺点就只能尽量避免或者想办法去掩饰 这张要么 ...

不是我挑的截图,是从头到尾没有清楚的。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15:03

张柏顺1985 发表于 2017-8-27 14:03
疯哥,别人说你我没有评论的能力,因为我水平也不高。但是崔巍老师给你指点了,我觉得你没有和他争论的水 ...

你的意思是拍的不清楚也能讲出很多道理是吗?玩黑胶唱片电子管功放的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只是情怀作祟。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15:10

cwws 发表于 2017-8-27 13:33
电影,主要的并不是传达信息吧。

其他的,你高兴就好:)

宇宙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如果电影不传达信息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诗′景尘 发表于 2017-8-27 17:27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15: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宇宙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如果电影不传达信息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跳梁小丑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7:40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0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胶片感本身的审美就是值得商榷的东西,就像听黑胶唱片除了怀旧还有什么意义?电影主要还是为了传达信息 ...

最好的机子是能够让你不用有顾虑与忌讳随心所欲的使用的,高端跟低端的区别就在于越高端的顾忌越少,就此而言bmd跟国造就是努力打断界限的先行者,sony和松下的中低端走的似乎还是老本行-广电,侧重于机动性,牙膏厂似乎是个另类,把各种黑科技跟普罗大众的审美相结合可惜等级太森严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7:50

本帖最后由 x-time 于 2017-8-27 18:04 编辑

疯哥 发表于 2017-8-27 0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胶片感本身的审美就是值得商榷的东西,就像听黑胶唱片除了怀旧还有什么意义?电影主要还是为了传达信息 ...
sony跟松下的机子指标移动性啥的都不错但似乎总是感觉数码味太重,似乎是太强调锐度造成不真实感或者是在意技术而忽略了玄学阿莱就玩的很溜想当年 拼像素拼参数比不过red 但硬深深用玄学坚持以2k吊打4k,a7r2很牛好多评测拿来跟爱丽莎乌鸦比似乎差距也不是很大 但人家就是不用,当年5d倒出过不少脸。

桃子-HanX 发表于 2017-8-27 18:01

感谢楼主分享这样好的短片。

而且本来也说了,别纠结器材了。要是真想研究器材,不如用SONY严格按照这个片子镜头翻拍一部。

9月份我抽空用我的a6300翻拍几个镜头试试看。

lxw177 发表于 2017-8-27 18:12

张柏顺1985 发表于 2017-8-25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问下,第21秒开始是不是叫希区柯克变焦,怎么拍的这镜头,特喜欢,哪位朋友能解答下。

我动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9:01

看了全片,导演动作拍摄都牛,gh5室外云断层,室内可能为掩饰噪点吧暗部压的过了,衣服没有质感一片死黑,窗外死白,可惜了看样子还是什么机子应该干什么活,至少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机子有哪些不足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00:38

x-time 发表于 2017-8-27 19:01
看了全片,导演动作拍摄都牛,gh5室外云断层,室内可能为掩饰噪点吧暗部压的过了,衣服没有质感一片死黑, ...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审美观点。
这样的晴朗天气,从室外的云层到室内阴影处的人物细节都拍摄清楚,目前估计还没有宽容度这么高的机器能做到。我觉得,作者只是刻意营造一种类似剪影的画面,压缩人物细节,只突出他想要展现的层次,以免观众的注意力偏移他的意图而已。他还有一种处理方案,就是让户外接近全白,让人物的曝光基本正常,使人物全身层次清晰、细节丰富。但我觉得,这样做反而信息量过大,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话说回来,如果只是想要室内室外都层次清晰,那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情,没必要仅仅在摄影机上纠结不放,那是愚蠢的思维。你觉得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团队,架几盏灯是很麻烦的事吗?
楼主都提示过了,不要只关注机器。

x-time 发表于 2017-8-28 01:34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00:38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审美观点。
这样的晴朗天气,从室外的云层到室内阴影处的人物细节都拍摄清 ...

你说的那个他可能是营造氛围的说法我赞同。但就这个片子而言,感觉是机子的局限性导致了后期不能随心所欲,这个片子很多地方看上去很脏的感觉,影响到了观感,反观好莱坞的片子虽然有些氛围相似的,但人家保有一定的细节,或用灯光制造明暗反差,不会给人很脏的感觉,高光部分的话,个人观点啊,视觉上应更接近于人眼,对于观众来说最舒服,不会反感,不然反而会影响代入感。但显然这片子就截图那第二章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不知道是人为的还是机子的局限,但感觉是机子的局限问题,毕竟这机子的价格在那,即使能实现现在也不会下放

x-time 发表于 2017-8-28 01:40

本帖最后由 x-time 于 2017-8-28 01:43 编辑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00:38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审美观点。
这样的晴朗天气,从室外的云层到室内阴影处的人物细节都拍摄清 ...
另外关于宽容度的话你可以试下,哪个好点的单反拍个室外蓝天,室内窗外,用raw就知道了,就我所知窗前那帧就这个氛围的话室外细节再多点,人物差不多就这样就连很多人口中宽容度战五渣的5d应该都是没问题的,可以的话就只能怪gh5不能直出raw了

疯哥 发表于 2017-8-28 07:17

本帖最后由 疯哥 于 2017-8-28 07:51 编辑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00:38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审美观点。
这样的晴朗天气,从室外的云层到室内阴影处的人物细节都拍摄清 ...

脸也是虚的且不干净,这种审美还真小众。

John_Doe 发表于 2017-8-28 12:14

是这么个理,应该多在影片本身花心思~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12:33

x-time 发表于 2017-8-28 01:40
另外关于宽容度的话你可以试下,哪个好点的单反拍个室外蓝天,室内窗外,用raw就知道了,就我所知窗前那 ...

这种拍法,我以前拍过几次。后期确实能调。
问题是,在这个片子中,如果窗外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人物再动来动去的话,你确定你不会眼花?
顺便说一下,我琢磨这个片子的源素材是用log模式记录的,原始层次应该比我们看到的更多。

疯哥 发表于 2017-8-28 12:49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12:33
这种拍法,我以前拍过几次。后期确实能调。
问题是,在这个片子中,如果窗外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人物再 ...

药好不好看疗效,而不是看制药时多繁琐多努力。这片子唯独是动作戏比较吸睛,如果忽略动作因素画质实在堪忧。

x-time 发表于 2017-8-28 16:40

大路 发表于 2017-8-28 1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拍法,我以前拍过几次。后期确实能调。
问题是,在这个片子中,如果窗外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人物再 ...

你仔细看我说的是窗外景稍微在细节丰富一点 而不是一清二楚,过了就不好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看了一部老外用GH5拍的短片,希望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机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