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的起点--剧本
手机里有几个电影群,有时大家总喜欢发一些剧本寻求合作。我这人好奇抽冷子就打开看看,这一看可就看出了一堆的牢骚,在这里絮叨絮叨。如果大家听了有道理那就互勉,若是觉得刺耳板砖随便可劲的砸。若说到剧本其实免不了就是谈电影,毕竟剧本是给电影服务的。在当下这个时代里电视上,电影院里,网络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影视剧,这些影视剧99%都可以划分为口水剧。所谓口水剧就是大家看完了随便侃两句逗逗乐就算完了,纯娱乐。就类似于马路上一个喝醉酒的中年妇女忽然间脱衣服一样,不过是闹剧。每年无论多么的不景气也还是会有那么几部好电影,其实说好只是因为有争议值得大家来讨论。
接下来我们来引用最新的电影《长江图》一起讨论一下剧本。电影长江图估计都看过了,有人是快进看的有人是一点点认真看的,有人一遍没看完有人看了两三遍。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没看明白呀!其实这也不难怪,现在的观众看惯了口水剧再来看文艺片很难看明白。口水剧的特色就是不用演技,不用比喻更不用含沙射影,一切都是直白的叙述。偶尔有内心变化也是用独白的形式直接表达。我老婆就喜欢看这些口水剧,她自己说这样的电视剧不影响玩手机。可是《长江图》就不行了,你就是看一眼微信也要暂停呀,不然断档呀。更何况不到最后都不明白电影要表达什么。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下的观众,他们的需求就是简单明了不需逻辑不需思考不需认真的作品。再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长江图》、《聂隐娘》这样的电影就悲剧了观众完全蒙圈了。可作为创作者,我们是按照市场需求走还是跟着感觉走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其实让我说如果追求的是艺术就应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市场走,若是跟着市场走那我们就是资本家和艺术不沾边。
牢骚说多了无益,还是回到剧本来。我们说一部好的电影至少是能获奖的电影,应该具有争议。正是这样的争议才体现了电影本身的价值。其次还要有深刻的矛盾,我之所以说深刻的矛盾而不是尖锐的矛盾,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一部好的作品必然会有众多的矛盾冲突,这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故事冲突,或者人物冲突。这些局限于故事本身和人物特有的矛盾都过于的狭隘,但正是这些狭隘的冲突才铸就了后面更深层次的深刻矛盾。那就是社会矛盾。就拿《长江图》来说,表面的人物矛盾就是主人公和安陆之见展开,这一个个地点的转换一次次的冲突,不过是来引导观众去思索长江两岸所发生巨变带来的社会矛盾。如果失去了深层次的三峡矛盾就那点简单的故事还真叫人乏味的打哈气了。创作者(这里之所以不说导演是因为一部影片的背后有太多的人奉献了他们的思想)带领观众沿长江一路西行追溯源头,用了非常隐晦的手法抨击了发展带来的恶果,让你不得不联想到雄伟的三峡大坝,他到底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改变了长江的命运。是好是坏创作者用他们自己认知来叙述。与其说《长江图》拍的好倒不如说写的好。从技术角度看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就咱这论坛里的人足可以完成,但恰恰少了这能写的人,我们空有一身本领却只能混迹江湖。
谈剧本谈创作,就不得不谈文化。文化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见证。如今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从最基础的教育到社会熏陶都在教人创业奋斗成功。仿佛人生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其实不然我们还有文化可谈。冯小刚的崛起离不开王朔,赵本山的走红更离不开何庆魁。失去了最基本的文学艺术,我们影视就真的变成了“器材党”,每天争论各种技术指标,各种说不清看不懂的色彩,各种眼花缭乱的特效。最后出来的作品竟然是《大话西游3》实在是太低级了,我想刘镇伟缺的不是高级摄影机大咖级的后期人员,而是一个能创造出层层冲突的矛盾制造者。在我们这个论坛里其实后期调色和摄影机的版块也是人最多,每天激动的探讨着各种长枪短炮各种高端机器,让我们看着五彩斑斓的后期调色。而愿意坐下来探讨人生,聊聊哲学,说说文化的人寥寥无几。
说了这么多其实本人也是不善创作,更提不到能写出什么好剧本来。不过就如同大多数评论家一样都只是动嘴上功夫,喜欢研究理论罢了。在这里也给年轻的创作者一些启迪,若要写出好剧本拍出好电影我们从根本上应该从哪里起始。剧本是文学创作,电影是视觉艺术,都是文化的范畴。这文化的根基其实离不开哲学,哲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而是一种思维的解放。让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质疑的思维我们看待世间万物都要拿出各种的看法有对的有错的,有正的有反的,有繁有简。
看看当前的中国文化,老板们都出书都写自己的创业,明星们都出书都说自己的奋斗。而这些不过是夏日的又一缕阳光,冬日的又一片雪花,宇宙中多了一颗恒星罢了,不会有争议不会让人思考。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夏日里飘落的雪花,冬日里的暖阳,夜空中的明月。出其不意让人不得不思考,因为它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考打着我们的思维。好的剧本和电影就应该打破我们的认知,勇敢的说出那些大家都已经看见的事实。有时间我们看美剧和好莱坞电影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影片中时刻都充斥着道德的枷锁,无论故事多么的曲折始终围绕这一个核心的争议展开。为生存,为正义,为理想,无论为了什么最终都会和故事中的现实产生冲突。斗争吧,让观众纠结吧,你永远猜不到结局。反观我们的影视剧就如同我们的教育一样,老师永远是对的,好人永远胜利无论导演怎样设置谜团最终空洞的主题中并没有深层次的矛盾,只有肤浅的影片本身的人物故事矛盾。但凡有一两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描写人性最深处的基本都是禁片。不管怎样就算禁片又如何创作者始终要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远离平庸远离最肤浅的无病呻吟。
长篇大论的胡乱侃了一通,自己都迷糊了赶紧吃点甜食补充血糖。说到底,电影离不开文学创作。如果我们要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就必须静下心来从文学开始,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诸君共勉!
一下来点简单的电影介绍,不介绍剧情,而是说说主题。
《一代宗师》,很多人当成了功夫片看,其实这不单是功夫片,更是王家卫心中的武林。只不过通过梁朝伟的视点来演绎中国武术界在近代的生存状况,爱恨情仇纠葛于时代变迁。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代宗师,传承的不只是功夫。更传承了民族的魂。不屈不挠,黑白分明。这也许就是王家卫眼中的武林。
《长江图》,沿长江一路西行,逆流而上。看见的是什么?到处都是因三峡而凋零的孤城老镇,哪里有几代人留下的记忆,有民族发展的痕迹。有无数劳动人民生存的身影。都因这时代的变迁,巨大的三峡大坝,把一切都毁了。留下的是孤独绝望。强奸杀人放火毁灭生态这就是人能做的,主人公最终到了长江的源头看见的是一片荒芜,只有孤坟野冢。就连我们的母亲都已经死了无人陪伴了,只有象征灵魂的安陆配在母亲身边。最后我们应该想想三峡大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聂隐娘》,其实原著是文言文,字数很少,但写的是如诗如画。侯孝贤用自己的手法把一个失去了家人失去了爱人的职业杀手刻画了出来,其特点就是孤独。聂隐娘除了杀戮什么都没有,从画面到故事出处彰显孤独与愤怒。侯到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抨击了那些口水剧,那些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的电影看得我都觉得自己是在听电影。与其说聂隐娘孤独,其实侯孝贤也是孤独的。
祝愿中国电影能真正的脱离低级趣味远离那些幼稚可笑的套路。
本帖最后由 xierui117 于 2016-11-28 22:16 编辑
长江图 这种垃圾,还好意思和 聂因娘 比。一个河南导演,不好好到长江生活体验做功课,自己瞎YY。
对在南方生活的人,在长江待的人,船上讨生活的人,关注的是什么?当然是水啊,注意观察 听的 主要也是水。然而他拍了什么,铁 机器 土 塔(导演您还是回河南吧)。根本就没拍到 水的险,水的力量,水的平静,水的变换。
xierui117 发表于 2016-11-28 22:11
长江图 这种垃圾,还好意思和 聂因娘 比。一个河南导演,不好好到长江生活体验做功课,自己瞎YY。
对在南 ...
长江图没看过,聂隐娘看了两次,两次都是快进的看了不到十分钟,然后就点了右上角的X。 1021791930 发表于 2016-11-28 22:19
长江图没看过,聂隐娘看了两次,两次都是快进的看了不到十分钟,然后就点了右上角的X。
只能说你不是艺术片受众群而已,没关系。 如果文艺片向商业片靠拢一下,加一些商业片的的元素和手法,让普通观众能看下去,那么这是一种妥协还是背叛? 本帖最后由 xierui117 于 2016-11-29 13:33 编辑
cqys 发表于 2016-11-29 13:07
如果文艺片向商业片靠拢一下,加一些商业片的的元素和手法,让普通观众能看下去,那么这是一种妥协还是背叛 ...
有意识的改变是妥协,无意识的是正好契合大众需求。而且逻辑反了,是商业片再不断向成功优秀艺术片靠拢,优秀艺术片在不断开拓电影新边界,开拓成功以后,商业片才敢去跟。商业片是保守的,艺术片是先锋的(虽然大部分失败,但是他们比商业片有勇气)。 本帖最后由 ARRO 于 2016-11-29 21:07 编辑
主创竞相拉低下限,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俗,观众被欲望牵鼻,大伙合力奏一场盛世狂歌,一剂盛世吗啡,纸醉金迷,酒池肉林,痛快淋漓,不亦快哉,谁敢不合时宜质疑几声,定遭大众唾骂,市场抛弃,沦为弃儿。思考最痛苦,还不如继续狂欢,观众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懂。 不说文艺片的问题了,说说论坛吧,所谓的摄影技术都成了器材测试,所谓的调色都成了撸片后的茶歇,真内容,真手法,看不见,应该还有些许时间吧 现在中国的大的文化环境就是只要能赚钱没底线。杀人放火,敲诈勒索,贩毒的,抢劫的,偷孩子,卖器官只要能赚钱绝对没底线。中国人已经虚伪到连自己都惊讶的地步,全世界绝无仅有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会虚伪但如果真正触及到他们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站出来的。而只有中国人刀架脖子上也一样装逼,最简单的力证就是教育和污染。全国人都知道应试教育毁了孩子,但没有一个家长站出来反对都还乐此不疲的兴奋参与。再说污染北京雾霾已经到了看不见对面人了,结果怎样还不是大批的人涌向北京吸着雾霾赚着钞票。这也可以总结成一种民族的文化悲剧,每个人都虚伪的活着,每天欺骗自己。当然了能够连自己都欺骗的人对待身边人就不用说了必然是谎言度日。所以我倒是觉得中国电影人可以多挖掘一下我们文化堕落的点,创作出一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东西。让国人知道什么是真诚,真诚的基础不是对待身边人而是对待自己。
年轻人现在都让这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几个小说家忽悠进幻觉出不来了,男生整日琢磨者创业成功,女生想的就只有王子了。电视里都是咸鱼翻身的小妹。电影里都是光环加身的英雄。没有人愿意用正眼看现实社会了,主要是雾霾太严重也看不清了。虽然看不清,但总能听到马路边传来的高亢振奋的口号声,又一批年轻人踏上了成功之路。
记得小时候谈到自己的理想,大多是诗人,作家,科学家,画家,歌唱家,老师,我们都崇尚文化。当然男孩子也都有正义感,当兵或者当警察。再看看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学习好的就是考公务员,学习差的必然是创业。偶尔有几个有正义感的青年最后也进了综合执法的队伍。这其中不难看出这一代年轻人开始抛弃文化而转投权利和金钱的阵营了。
如果我们能将现今社会的种种矛盾写入剧本,拍摄成电影。我想这里的意义将是无法衡量的。 本帖最后由 xierui117 于 2016-11-30 20:26 编辑
绝世婚礼电影 发表于 2016-11-30 19:23
现在中国的大的文化环境就是只要能赚钱没底线。杀人放火,敲诈勒索,贩毒的,抢劫的,偷孩子,卖器官 ...
没文化真可怕。
英国当年不雾霾吗?泰晤士河观赏雾霾还是种时尚呢。
伊顿公学不一样是苦读考试,日本不一样吗?
为了钱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要平衡风险。没发展的时候结果就是饿肚子,你问问你父母辈想想清楚,到底愿意过当年饿肚子没雾霾的日子,还是过现在的日子。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雾霾当然有害,没钱没发展也不行,你有解决办法,你就提。
没有解决办法,你就多读书,练写作,少秀无知。
再者,电影不是写论文。故事电影要的是具体的具体的人物,你看见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这还有点对写剧本的参考价值。
记住:具体 具体 具体,人物 人物 人物。
长江图的毛病就在这,细节假得无法支撑人物(根本就没用心做功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