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er_D 发表于 2015-1-6 11:23

未央-西安一日行

本帖最后由 Walker_D 于 2015-1-6 11:30 编辑


赵东旭 发表于 2015-1-6 12:59

我也是西安的,拍摄制作的很有西安味

Walker_D 发表于 2015-1-6 19:01

赵东旭 发表于 2015-1-6 12:59
我也是西安的,拍摄制作的很有西安味

行程比较仓促,感谢老西安的肯定^01^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6 21:31

构图普遍留天不够,压得喘不过气。

Walker_D 发表于 2015-1-7 21:47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6 21:31
构图普遍留天不够,压得喘不过气。

谢谢指点!其实开头部分对天空部分的控制也是有几分考量,一方面天气原因无滤镜拍摄基本是灰白一片,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城墙的暗调占据大部分画幅,加深一种伤忆古昔的氛围。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8 21:38

加软渐变ND。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8 21:44

另外构图是有审美标准的一般性规律的,首先要符合人的心理认同。有想法有设计是非常难得的,但这种想法只有在同一个语境中才能传达到观众的心理。而且伤忆古昔其实是一种“怅然”,从情绪抒发上让人产生共鸣的共鸣点应该是抬头向上的长出一口气,而不是胸闷所表达的情绪。如果留好空旷的空间去让大家追忆,这恐怕才会有你想要的效果。

Walker_D 发表于 2015-1-8 22:39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8 21:44
另外构图是有审美标准的一般性规律的,首先要符合人的心理认同。有想法有设计是非常难得的,但这种想法只有 ...

其实情绪的收和放在片子里更多考虑是通过剪辑结构而非单幅画面构图去传达。传受双方语境or语法的统一的确是情感有效传递的基础,但就创作来说,通过非规律性的探索去强化某种意义也必然会牺牲文本解读的规约性。片子感觉胸闷的原因个人感觉更多还是片子色彩处理上的不成熟,还需修炼。谢谢建议,望多交流。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9 00:39

本帖最后由 dayali2001 于 2015-1-9 00:42 编辑

Walker_D 发表于 2015-1-8 22:39
其实情绪的收和放在片子里更多考虑是通过剪辑结构而非单幅画面构图去传达。传受双方语境or语法的统一的确 ...
电影是流动的图片,每一幅画面是电影开始的基础。好的构图+优秀的剪辑=好的影片;构图的不足+优秀的剪辑=可弥补的影片;构图的错误+再优秀的剪辑=失败的影片;。构图其实更是影片的基础,每一个元素都经过艺术的设计和加工,才使好的影片有了更可靠的素材。好的构图在后期即使剪辑出现了瑕疵,仍然可以通过画面本身来弥补不足。而粗糙或错误的构图,即使配合优秀的剪辑,仍然没有带来舒适愉悦的体验,这是找都照不会来。所以电影才会有故事板的存在,就是要推敲每一个画面的构图。
纪录片其实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好的纪录片导演可能需要更加深刻的对图像的快速构图能力,因为纪录片在发生之初往往无法预知,所以,纪录片的导演可能更要练就一副在脑海中构图的过硬功夫才能现场拍到好的画面。
影视后期工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更多的创作便利和更好的提升空间,但这些仍然是以好的画面构图为前提的。哪怕是画面平淡一点也不怕,但是画面构图出现的错误,往往在后期带来无法弥补的机会(比如头切了一半,膝盖以下的“截肢”,这些画面最终都会直接影响到影片)。
共同探讨,精益求精。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9 00:41

构图的错误+再优秀的剪辑=失败的影片;刚刚忘了说这一条。

Walker_D 发表于 2015-1-9 19:48

dayali2001 发表于 2015-1-9 00:39
电影是流动的图片,每一幅画面是电影开始的基础。好的构图+优秀的剪辑=好的影片;构图的不足+优秀的剪辑= ...

^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央-西安一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