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中国 发表于 2014-7-16 19:22

一叶落知天下秋

本帖最后由 无梦中国 于 2014-7-17 10:54 编辑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http://94001.com/music1/71075CC0F273C5D6EB695FC377B86B83/www.sg98.com.mp3
       唐诗里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实在是一种很深的智慧!大千世界小到花开草长,大到星移斗转,处处充满联系:局部构筑整体,细节映射全局。若能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可处变不惊,可趋利避害。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电影中的小和尚过完短暂一生才明白一个道理
       一叶知秋的感悟不同于臆想,它有叶落之实。表象是落叶飘黄,背后是规律之手,实际上是一种应急型思考向前瞻型思考的转变。在古代,已有许多智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高超的推理技巧,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纣为象箸》的故事,说是,箕子见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他认为有了象牙筷必然要使用玉石做的碗杯,用了玉石做成的碗杯,就必定不会吃豆子饭喝豆叶汤,而要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站在茅草屋底下,要以华美锦衣,高大壮观的宫室来相配。所以箕子预见到了这一步步之后的结局,恐惧这样的开始。后五年,纣王果然建造了酒池肉林,荒淫无度终至灭亡。 箕子因见到一双象牙筷子而准确预见了天下的灾祸。      不只是智者,我们很多人,也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这种能力来观察和思考事物,只是用的好与不好的区别罢了。      说到底,一叶知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它是对可能与现实、眼前与长远、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如果能透过微小的变化,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本质,在迹象展露之初及时决断,可提高效率、减轻或规避风险、而不必白白地等到事情变的很糟糕,再来匆忙应对;现实也常常是,当情况变的很糟,你根本没有应对的机会,唯有后悔和稀嘘的份!       然而,拥有一叶知秋的敏锐和洒脱绝非易事。知识、阅历及悟性的不同决定了各人判断事物所需的信息量不同。一叶落,有人已明了岁之将暮,有人得二叶、三叶,还有的,非得亲眼见到落叶满空山,方才确信,季节已悄然更替。所以,倘无把握,错判的可能性也非常大,甚至于,弄出些小题大作、危言耸听的误会。的确,比起箕子、山僧,常人正确预知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还不足。但这只是自己心智不够,而非道理远人。如果因此而怀疑自己,放弃思考,进而对悄然改变的事物都充目不见,充耳不闻起来,那实在是件很愚蠢的事——因为,后知后觉的代价实在太高!

≈≈≈≈≈≈≈≈≈≈≈≈≈≈≈≈≈≈≈

秋天的風、。 发表于 2014-7-16 20:49

中间那幅图《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的电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叶落知天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