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
本帖最后由 秋天的風、。 于 2013-11-18 19:41 编辑手贱点进来了!我手贱! 在我心里 纪录片是很崇高的! fuck这句话:“起码个人认为比贾樟柯的好” 庄里顶一个 请问楼主记录的是谁呀,不好意思,真的没有看明白. 小弟把此片放与此,看来多数人是不明白的,甚至觉得索然无趣,事实上也是如此,此类东西当归属与小众电影,实验短片,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能记录下瞬间的社会面貌也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中国电影不比国外,中国历来无宗教信仰,追寻实用主义,多数人民也产生不了这种世界观,国外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导致形成不同的电影文化格局,国外也有大量的独立短片展,而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当局定会封杀一切思想过于先锋的东西。只希望中国能多出几个像娄烨,贾樟柯这样的导演,为艺术电影而献身。 秋天的風、。 发表于 2012-12-2 1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弟把此片放与此,看来多数人是不明白的,甚至觉得索然无趣,事实上也是如此,此类东西当归属与小众电影, ...
没有看出片子的关注点,太泛泛。基本功不行,机位角度很一般。建议去 周传基论坛,看他学生的纪录片作业,有很多非常牛。 xierui117 发表于 2012-12-2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看出片子的关注点,太泛泛。基本功不行,机位角度很一般。建议去 周传基论坛,看他学生的纪录片作业, ...
比如这个片子,我非常喜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zM5OTE2.html 前期多花点心思吧,别急着出作品。 纪录片其实是最难拍的! 实话说风格不像贾樟柯,而是像王我,画面的粗糙不代表我们立意上也是粗糙的,很多画面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了,其实粗糙的影像有很多不错的表现方式,建议去看看一些当代摄影师的平面作品,同样写实的环境下如何产生独特的表现力。还有~剪辑有点问题,很多镜头接一起不舒服 贾樟柯是我非常不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09^ 秋天的風、。 发表于 2012-12-2 1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弟把此片放与此,看来多数人是不明白的,甚至觉得索然无趣,事实上也是如此,此类东西当归属与小众电影, ...
得了吧!小众在哪里?
致敬人家大言不惭比人家拍的好,好在哪里?
人家叫公共场所,你也这么叫
人家里面起码还讲了个空间关系
你这个恕我眼拙,看不出来
不打“纪录片”“公共场所”的标签,我觉得拍的很不错。 就像你拍车站候车室那里,静镜头接一个动镜头,而且光线差的很大,看起来非常的跳 5:44和5:45这种类似景别的镜头接在一起非常的跳~不过可能你就是追求这种效果~ 片子最好有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是素材来累积的就是纪录片。贾的《公共场所》我没看过,但是估计里面一个场景和下一个场景间是内在的联系在的,通过不同场景的转换最好传达导演的思路。 周老师说过 初学电影不要着急看公民凯恩,因为你学不来 没那份才很容易走歪。 同理适用楼主,建议楼主像周门弟子一样 先从最基本的拍起 去拍运动 拍色彩 拍空间拍时间 。 PS我也很喜欢贾樟柯,但我不是贾樟柯。 学电影不能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腩的乐趣何在。附图 “贾樟柯的话” 琥珀 发表于 2012-12-3 09: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周老师说过 初学电影不要着急看公民凯恩,因为你学不来 没那份才很容易走歪。 同理适用楼主,建议楼主像周门 ...
还有就是 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也没大言不惭的说比 《公民凯恩》拍的好吧 ,哈哈。难道你创作之初的心态就是为了攀比而效仿吗,然后给自己扣上高帽。 你可以崇拜贾樟柯 但请不要玷污他,因为我们都很敬畏他。 现在,是个人就能自称导演,有台机器就是摄影家。昨天,收到一张名片上面居然堂而皇之滴写着---摄影家,这种行为这才是你所说的“没有宗教信仰”。有没有宗教信仰,不是放嘴巴上说的,是看你在做什么,天天磕头崇拜耶酥,就能证明你有宗教信仰了?笑话! 引用“中国历来无宗教信仰,追寻实用主义,多数人民也产生不了这种世界观,国外有大量的宗教文化”
你的这句话很不靠谱。 琥珀 发表于 2012-12-3 0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就是 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也没大言不惭的说比 《公民凯恩》拍的好吧 ,哈哈。难道你创作之 ...
贾樟柯不行,娄烨还不错~ 芙蓉姐姐,鉴定完毕~ 贾樟柯《公共场所》导演自述
贾樟柯:《公共场所》
“三人三色”就是每年从全球选三个导演,每个导演拍一个30分钟的作品,然后组成一个片子。第一年好像没有设什么主题,我这一次是第二年,它给的主题叫“空间”。
导演自述:
关于《公共场所》(文/贾樟柯)
去年我拿到了韩国全州电影节一个叫“三人三色”的计划。它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数字电影节,刚刚举办两年,主要是推动数字电影的发展。“三人三色”就是每年从全球选三个导演,每个导演拍一个30分钟的作品,然后组成一个片子。第一年好像没有设什么主题,我这一次是第二年,它给的主题叫“空间”。他们请的导演还有台湾的蔡明亮和英国John Akomfrah。蔡明亮拍的叫《与神的对话》,是用台北街头的一些巫术表达他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英国导演拍的是网络生存。
刚开始拿到这个计划以后,我自己也不太知道要拍什么。后来就突然想到大同。因为大同对我来说是一个传说中的城市。每一个山西人都说那儿特别乱,是一个恐怖的地方,我就想去那看看。而且当时真的有一个传说,对我特别有诱惑。就是传言大同要搬走,因为那里的煤矿已经采光了,矿工都下岗,然后正好是开发大西部,说要把所有矿工都迁到新疆去开采石油。传说那里的每个人都在及时行乐,普通的餐馆都要提前30分钟定好。大同跟我的家乡在一条对角线的两端,我在西南,它在北面,差不多到内蒙古,在人文的意义上,它和呼和浩特、张家口更加有亲近感,太原反而是一个太远的地方。这又是一个没落的城市,有文明古迹在证明它的古老。 我带着对一个城市的幻想去了那个地方。去了之后,我特别兴奋,因而它跟我想象的没有区别。那些传闻给我的点点滴滴和我去了看到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那个谣言已经过去很久了。我就这样被这个城市吸引。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城市特别性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能感觉到那个空间里的人都特别兴奋,充满了欲望,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生机勃勃。
我的焦点没有一开始就落在公共空间。开始我甚至想去做访问,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在那儿开桑拿,很多人晚上就在那里过夜,我特别想去访问这些不回家的人。后来放弃掉了,因为我觉得不需要人家告诉我什么,我也不需要跟他说什么,放弃所有的语言,看他的状态就足够了。这也是这个片子没有字幕的原因:你没有必要听清人物在说什么,他的声音是环境的一部分,他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样子。 后来慢慢地深入拍下去之后,我找到了一种气氛。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到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不管拍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就像圣经一样,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空间气氛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空间里面的联系。在这些空间里面,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过去的空间和现在的空间往往是叠加的。比如说一辆公共汽车,废弃以后就改造成了一个餐馆;一个汽车站的候车室,卖票的前厅可以打台球,一道布帘的后面又成为舞厅,它变成了三个场所,同时承担了三种功能,就像现代艺术里面同一个画面的叠加,空间叠加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纵深复杂的社会现实。
这个电影就这样不停地在抽象,有一些情节性戏剧性的,我都全部把它拿掉了,一直到最后,就剩下那些状态,那些细节,我希望最后这个电影能吸引大家的就是那些面孔,那些人物。在全州开记者会的时候,三个导演都是第一次互相看大家的作品,蔡明亮说得特别诚恳,他说他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他能感觉到这个导演特别爱这些面孔。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我是第一次用DV拍片。实践DV的过程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我本来想象可以拍下特别鲜活的景象,但事实上我发现最可贵的是,它竟然能够拍下抽象的东西。就好像人们都在按照某种秩序沿着一条河流在走,DV的优势是你可以踏进去,但你同样也可以与它保持客观的距离,跟着它的节奏,沿着它的脉搏,一直注视着它,一直往下走,进行一种理性的观察。我觉得我找到了DV的另外一个优势。
我们有很小的一个工作组,摄影师,录音师,制片,还有一辆车,早上起来就开着转,看到什么拍什么,非常放松,非常自然,毫无准备的,探险式的,漫游式的去拍摄,我想DV给我们的自由就是这种自由。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非常有预见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这也是这种制作方法给你的。我可以耗一下午,就在那儿一直拍。但如果是胶片,就不太可能拍到这些东西。你要考虑片比,差不多就走掉了,但现在我可以非常任性的,凭着自己的直感,去任性地拍摄,因为你任性下去的成本很低。
但DV也有很多技术上的局限。我用的是SONY-PD150的机器,我觉得最不能接受的是它的焦点问题,它没有刻度,很容易跑,时刻得特别小心。另外拍外景的时候,在强光之下,色彩很糟糕,景深也不好,如果遇到一些发亮的线,特别是金属的横线,因为波形不同,它会有一些闪动,画面就不太稳定。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到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大家都谈这个问题,但谈论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些误解。我所谈的业余电影是一种业余精神,和这种精神相对应的是一种陈腐的电影创作方法,特别是电影制度。但对作品,应该有非常高的要求。DV能够获得影像绝对是一个革命性、颠覆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一个作者,并不能因为拍摄的权力容易获得,就变得非常轻率,就不去珍惜它。
我1995年拍过一个纪录片(《那一天,在北京》),1996年的时候拍过,但是没有剪。在拍了两个电影以后再来拍纪录片,我发现我找到了一个方法。因为当你拿起机器去拍的时候,这个工作本身强迫你去见识那些没有机会见识的空间、人和事。我想一个导演慢慢地会有不自信,不是不自信拍不好,而是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你会怀疑:人家是这样想的吗?他的价值观,他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如果一直在那个环境里,我完全能设身处地地写小武,写文工团,但是隔得久了,我会不能确定,因为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隔膜的。
但是纪录片能够帮助一个导演摆脱这样的状态。当我觉得我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被改变,求知欲越来越淡薄,生活的资源越来越狭小,纪录片的拍摄让我的生命经验又重新活跃起来,就像血管堵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些血液又开始流动。因为我又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的角色去寻找依据,我又回到了生活的场景里,并从那里接到了地气。
特地把这些贴上来给楼主看,我怕你们百度不到,没办法,现在人啊,脑子除了用来装AV外,真不知道里面还有什么。 活的有点脑子吧,哎,世界很大,可惜在井底的蛙永远看不到了,因为他永远就没想过跳上来,或者说他想跳,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期待新作品...顶一个吧... LZ该拿百花奖,国产教育孕育的奇迹,神一般的理念!!!
好顶赞!!!!!!!!! 我去我真是无语,敢说比贾樟柯拍的好的人出来说我没有谦虚谨慎..........
我注册的早关你屁事,我不爱在论坛里发东西又关你屁事,初学者就当护身符了呀,初学者就能大言不惭了啊?
琥珀 发表于 2012-12-3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引用“中国历来无宗教信仰,追寻实用主义,多数人民也产生不了这种世界观,国外有大量的宗教文化”
你的 ...
把宗教的当成救世的良药,可以当邪教徒,不可以当导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