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器的设计及使用的探讨(谈谈自己对稳定器理解)
本帖最后由 水石 于 2013-2-19 00:57 编辑最近论坛内讨论稳定器的话题越来越多 有故意抬高自己打压同类厂家 也有为了搅乱市场瞎起哄 不过这些都早已习惯了 国内环境基本就是这样 所以在这些讨论中 就物说物的回帖 就难能可贵了 我还是希望这样的帖子能多些 最起码可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不会只停在口水战 而忽视了产品自身的品质和竞争力为此我也想说说自己对稳定器的理解 顺便抛砖引玉 欢迎补充指正
稳定器 用更通俗的话来 可以叫消摆器 (消除摇摆的工具) 也可以叫惯性器 这里有个概念和大家分享
三维空间中的变化可分为 位移 旋转 也就是说稳定器只能利用平衡和惯性消除旋转角度 位移是不能被消除的 所以大家手持的时候尽量要平
在论坛里也有人说 杆越长 摇摆越厉害 表面上一看似乎有道理 其实是的错误的 我们摄像机之所以画面晃动 是因为成像镜头与地平线、垂直线的角度在变化所以他只跟角度有关 无论杆有多长 角度其实还是没变
稳定器用到的原理
[*]平衡
[*]惯性
对应的主要的部件 1. 偏移云台 杠杆 配重块 2. 万向节
我们市面上常见这2种稳定器 I型 、C型 在平衡上我们来对比分析下他们都具备了 云台 万向节平衡砝码那他们本质的区别在哪呢 ?我们来用图示意下
稳定器其实就像个天平 调节方法无非3种1. 对等的砝码来调节2. 杠杆的长短来调节3. 移动支点的位置来调节
I型稳定器具有的 万向节可移动性(支点可移)在不增减砝码 不调节杠杆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快速调整 C型稳定器在杠杆重量上长短上 要有严格的数学计算 对机型的适用范围限定会多些 由于支点离摄像机较近 在配重上能有所减轻 这是C型设计的优势
真正定义i型和c型 应该不以外观来决定 而是要看 万向节是否可移 所以类似minicam这些稳定器 也被列为 C型稳定器
从惯性我们来分析下什么样稳定器比较好质量越大 速度越快 惯性越大 可以看出稳定器也不宜过轻 过轻的稳定器有时候还要考虑到风阻 也可以看出在视频中 快速移动稳定器的测试画面是不可信的毕竟是依靠大惯性来实现稳定的 还有就是减少阻力 使摄像机轴竟可能的不被影响 所以万向节轴承组的精密度对一个好的稳定器起着决定性作用
稳定器的使用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平衡调节 所以一个好的偏移云台是至关重要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1. 旋钮少的云台他会大大缩减你的安装调节时间 也不至于让你手忙脚乱 (下图的比较)2. 材料和做工 决定手感 (大多数持有者的感概 一时图便宜买回后由于不实用成为一堆废铁占地方)3. 旋钮最好都是圆形 可以减免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平衡4. 有防滑落保险的优先 (避免摄像机掉地上 )5. 快装板机型的兼容性和拆卸的方便性 (个人习惯更偏向于插滑式 平衡微调旋钮都在两边 比较好去手 更人性化)6. 要多加练习 好的画面人为技术影响占50%以上 (等有时间开个贴专门说下使用技巧 )市面上常见的几种云台
对于未来稳定器的发展方向 有人提出用回转仪器(在航拍上叫增稳云台)其实除了我 已经有很多人进行制作了 为什么没能大批量生产和推广 其中的瓶颈我跟大家分享下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数值采集的准确度校准需要大量时间
[*]使用无刷电调 舵机驱动 扭力有限(只适合卡片机 比如大疆系列) 使用步进电机 驱动部分难调整 算法复杂 且外接电源增加重量 (不管用什么电机齿轮的间运转带来的震动 会使得图像有波纹)
[*]不管用什么驱动方式 不能达到100%增稳补偿 迟缓严重 (这是最致命的)
所以目前采用增稳补偿的量产产品少之又少 即使出来的缺陷依然严重 返回来想就现有的稳定器 完全能满足拍摄了 后面对陀螺仪的研究 真就有些画蛇添足
以上是我对手持稳定器的了解 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正 不足的地方大家来补充 共同进步
很详细 精品贴 很受用 ^16^滑槽什么的最讨厌了。
大机器大架子还能用用。
小机器,还反复转换模式的,滑槽是很费事的。
我是用的这玩意。
这个帖子很有营养 楼主该不会也要DIY一个吧呵呵 对最后一点很难苟同,有些误导了。
现在的增稳云台已经很成熟了,应用领域也十分广阔,你说的那几点问题早就不成为问题了。 本帖最后由 tan1736 于 2012-9-25 10:51 编辑
这种帖子,岂能不参与,
楼主对稳定器的观念是小弟见过最好的了,
不过还有几点需要讨论,
1 稳定器原理为 平衡及惯性
平衡应该不算是原理,杠杆会比较恰当吧,
不过惯性好像也不是原理,是一种物件属性,但了解就好。
2 c型 i型并不是以万向节可不可移动来定义,
梅林也是可以移动万向节的,
所以应该是以把手的方向来分,
c型就是为了想要改变把手方向,所产生的一种畸形稳定器的一种妥协形式。 云台的设计,其实才是各家稳定器厂商能发挥创意的地方,
也是各家稳定器特色的地方,
其余重点就只是精度及刚性,
虽然说 ”只是”,但也是加工及材料成本的重要来源。 ^09^呵呵 不错适合小白diy者,至少简单易懂,能让人看下去, 我始终都认为,自重大的稳定器效果会更好。 相对而言差不多自重的稳定器c型的比I型的长时间手持要轻松一点 另外人的体能毕竟有限 手持稳定器自重太大也不行 要有各方面妥协平衡考虑 强帖留名,等候更新技术贴 飞一 发表于 2012-9-25 08: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滑槽什么的最讨厌了。
大机器大架子还能用用。
小机器,还反复转换模式的,滑槽是很费事的。
对快装板添加改进确实不错 不过正说明了原装板 本身就存在着设计缺陷
你说的转换模式 是怎么回事 很想了解下?
佣书自雄 发表于 2012-9-25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最后一点很难苟同,有些误导了。
现在的增稳云台已经很成熟了,应用领域也十分广阔,你说的那几点问题早 ...
不知道 你了解过的是那几款产品
就我所了解 国外有FlyingCam国内来说大疆相对算是比较成熟 实际使用效果 还是存在我以上说的问题 舵机的性能限制了云台的发挥 慢速有抖阵爬行现象 快速摇动不能完全补偿 舵机的死区 小角度的摇晃无法补偿高
精度的伺服电机 保证运动精度高、响应快负载能力较强 但其高成本和体积 在传动方案中不一定是好选择 所以现在都限于航拍因为飞控系统相对斯坦尼康要平稳 水石 发表于 2012-9-25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 你了解过的是那几款产品
就我所了解 国外有FlyingCam国内来说大疆相对算是比较成熟 实际使用效 ...
你的观念早该更新了,现在好云台谁还用舵机?
你把Z15拍的东西看看在说话不迟。 佣书自雄 发表于 2012-9-26 11: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的观念早该更新了,现在好云台谁还用舵机?
你把Z15拍的东西看看在说话不迟。
自认为自己算是比较能折腾的人 关注大疆很久了 因为本人也玩航模对禅思z15 筋斗云s800 等系列产品也有些了解被你这样一说倒想听听你的见解 今年我最重要的2个拍摄,神九回收和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在这种高速运动中拍摄,不借助陀螺仪是不可想象的,不知道你怎么得出:“后面对陀螺仪的研究 真就有些画蛇添足 ”。
环中赛在武汉休息了2天,和当地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他们给我看了z15拍的东西,说实话,我被震惊了,原来z15完全可以拍出媲美摇臂的画面,可惜我的Z15回来一直没顾上玩,看国庆期间有没有功夫补课。
稳定器小巧方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效果,是一种廉价实惠的解决方案,但它的缺点和不足是十分明显的,真要高端应用,电子或机械陀螺才是稳妥的选择,也是稳定类产品的发展方向。 楼主 费哲轮盘稳定器 好像没提到 技术帖,希望不要成为商家的口水战场。 A_M 发表于 2013-2-20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 费哲轮盘稳定器 好像没提到
cloudvfx 正解 只是一种握持方式而已 “对于未来稳定器的发展方向
有人提出用回转仪器(在航拍上叫增稳云台)”
现在再看这个帖子非常有前瞻性!!! 强帖,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