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来的,斗胆说几点建议,主要针对比赛的制度本身,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下
看版面里几乎一水的都是参赛帖,讨论帖比较少,我就来发一个本人新鸟一只,自我介绍就免了,学生刚毕业不久在相关行业勉强算兼职挣点外快,非职业本行,所以水平有限,说错了您别笑
不过我主要也不是针对谁的作品想说的啥
而是针对比赛的设置,希望邓大别见外呵呵
这个论坛是在海外学电影的朋友介绍我来看的,朋友的评价很高
说是国语论坛里少有的影视相关的好论坛,技术性非常强
就算是海外名校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转转也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毕竟这行的实践价值还是要大于理论的
所以首先一定要说,在其他版块转了一个多月之后,我也受益匪浅
特别是一些精华帖,相当的受用
尤其看了一些帖子之后,感觉管理员邓大在提倡的东西
摄影机低成本化之后的全民电影运动,我也相当的喜欢
当然虽然现在一部Iphone4的画质可能都不比20年前的胶片差
但是电影这个东西靠的远远不是画质这么简单,而是个全方位的配合
这个全方位的配合又恰恰是最容易在实践中出真知的
所以三七这个平台简直是相当相当的好
然后我就熬了一两个晚上,挑着看完了前几季三七的所有获奖影片和这一季的大部分影片
有了一些建议,想了想还是想说出来,所以特地注册了个账号
有一些迹象,随着每一季每一季,这个活动越来越成熟,所以制度上可能也会有一些东西
是当初并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也暂时用不到的
但是随着发展,这些问题有慢慢表面化的趋势
我发现的主要是这么几个问题
1.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太大,我个人建议要么分组,要么加设奖项
三七已经办到了第五季,参赛者里不缺乏一些影视传媒公司的加盟
单从设备上来看,有的专业剧组有EPIC有F3有斯坦尼康甚至还有摇臂
而很多业余剧组可能只有一台600D加一个拍照用的三脚架
那么大家都知道在镜头应用上,影视就是个砸钱的行业
有些镜头运动,就算你想实现,如果没有器材,也根本无法实现
除非你有个很牛B的摄像师,可以完成人肉斯坦尼康甚至人肉摇臂
但是这类摄影师往往又是非常专业的,不会出现在业余剧组
这是从硬件上说差距,再说软件上
剪辑也好调色也好,有些团队无敌专业,甚至有个获奖团队看介绍说调色师还是张艺谋的御用
而我相信大部分的业余团队对于剪辑和调色,仅仅是自己在看了论坛的帖子后鼓捣鼓捣而已
软件也就是人,有些团队整个团队每个人从化妆师到灯光师都非常专业
但是大部分业余团队可能整个团队稍微懂点技术的就只有导演一个人
所以这一个人要兼导演,编剧,摄像,灯光,剪辑,调色等等
对于这样的剧组,拍出来的片子要和那些专业公司的比,本身就有失公平
换句话说如果把人力费和器材租金都换算上的话
片子预算的差距可以大到500元人民币和2万元人民币,也许后者我都说少了
这个行业的作品在这种预算的差距下还怎么谈公平二字?
三七其实已经是在一个比较公平的时间前提下,大家共同竞争共同进步的平台
这个其实在如今以浮躁二字当道的中国影视圈大环境下,是个相当难得的平台
但是就算是这个相对比较公平的三七,在几个季的持续发展后,迎来了这么多的专业团队
那么从影视行业的性质考虑,如果让专业团队和业余团队同台竞赛的话
三七将失去它所提倡的公平性,那些奖项最终将归属于专业团队
最终会造成一种富人更富,穷人仍穷的恶性循环(类似于中国当今的社会问题)
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邓大设立这个论坛的初衷
但是看了邓大不少帖子后,我斗胆猜测邓大的目的应该是影视专业化的全民普及
这个目标当然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甚至我想也许也已经有一种观点
是更加赞同把论坛往专业人士的据点这个方向做,这样也许在人脉和专业程度上,都会有提高
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能理解全民影视专业化这个方向
也许十几年后真有一天,手机摄像头的画质可以超越F65,超越IMAX
(从技术发展的速度来看的话这绝对不仅仅是个笑话)
所以如果论坛还是走这个大众化的路线的话
我个人强烈建议在以后的三七中
要么,比赛分业余组和专业组
对业余组,在器材和总预算上要有一定的限制
要么,不分组,但是加设奖项
个人建议加设两个奖项,一个是最佳新人奖,奖励处女作的业余团队
另外一个是最佳业余团队奖,奖励作品最好的业余团队
同样对业余团队要在器材和总预算上有限制
像斯坦尼康,摇臂,轨道这类东西都不能出现
2. 对于剧本是否需要原创一定要有个准确的规定
这点上这期已经有了不少的争议
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论据,都是应该予以尊重的
我个人其实不偏向于哪一方
但是不得不说,在七天的短暂时间里
如果可以跳过或缩减剧本创作这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那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所以在公平二字的前提下,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规定
要么允许剧本借鉴或非原创,但是同时设立最佳原创剧本奖项
要么干脆禁止剧本非原创,并且靠大家来互相监督和剧本
但是后者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非原创”和“借鉴”的区别,难以量化规定
所以还请邓大和各位老师三思
3.关于参赛证明
这点我想也已经有人提出过了
目前的方式其实还是有空子可以钻的,无论是拍摄现场的花絮照
还是在正片中加一个报纸等的特写镜头
都可以事先把片子拍好,之后在题目公布后的7天内生成
PS几张照片对咱们做影视的人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
特别是在对光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研究之后
至于在片子内现加一个镜头,也不是件难事,这个没有什么可争的
当然我并不是在怀疑或者指责什么
我只是想说,对于一个越办越好,奖项价值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正规化的活动而言
参赛证明的不可仿制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关于参赛证明
要么统一规范所有的团队需要提供拍摄花絮视频证明,照片证明和片中特写镜头不再算数
同时花絮视频证明中参赛证明的显示时间不得少于10秒或更多
理论上说其实也可以后期添加,但是10秒视频的处理量和一两张照片那毕竟是天差地别
要么,第二个方法就是,每期的主题稍微更加的有指向性一些
比如那个“我想你”的主题就很好,要想获奖,基本就无法用以前拍摄的作品重新剪辑来充数
4. 广大观众最想看到什么
其实我个人认为,广大观众,特别是爱好者和发烧友们,最想看到的是对每个作品的
尤其是入围作品的,评审团专家们的全面点评
而目前的状况是,对于大部分的优秀作品甚至是获奖作品,评审团只是点评一两句话而已
我个人认为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每一个获得优秀作品和奖项的作品,甚至是所有入围作品
评审团都应该派些老师来每个作品写个500字以上的专业点评
从这个全面的专业点评里面大家才能获得最有效的消息,能最快的进步
这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很有可能做成本活动,甚至是本论坛最大的一个特色和看点
好了,总结出来的建议暂时就以上四点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多少人会认真看完
希望认真看完的同志们大家都来说两句吧,支持也好反对也罢
大家的愿望其实都是一样的,希望三七这个活动能越办越好
留名慢慢看 写的很中肯。。 ^24^ 我只说全部点评是肯定没法做到的,每篇500字更是完全不可能 好认同第四点, ^30^ 这哥们说的很全面,很中肯,支持。^09^ 感谢这么长这么中肯的建议。^26^
一、关于专业和业余。其实我们在第二季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了。也做过讨论和交流。之所以最终都没有区分组别,还是从三七根本的出发点去思考的。三七的最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家通过拍片提高自己。在“参与”和“获奖”之间,我们更看中参与的价值。我们在《三七的价值观》里提出过“什么人应该来,什么人不应该来”。因为我们只想去激励需要激励的,不想去照顾需要照顾的。
在我们看来,无论制片者专业还是业余,观众都是一样的。观众不会因为创作者是业余的,就更体谅更宽容地看待你的作品。
的确,把专业和业余放在一起比,是肯定“不公平的”。但对于很多业余者而言,能跟专业者在一个平台上较量,本身就是学习和激励自己的机会。无论是否获奖,参加了就肯定有收益。这也是我们觉得三七应该坚守的价值观。对于业余者,激励他们向专业方向靠拢,比“体现公平”更有价值。
从往季获奖作品看,虽然不少号称某某工作室出品,但其实也是“业余人士”(在《拍电影三七专刊》有部分团队介绍)。他们有自己本职工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组队创作。但作品一点不输给所谓“专业人士”。因此,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坚信不分组别,对业余者的成长更有价值。
三七这个平台的价值观基本已经定型了。也许在将来会尝试做另一个区别于三七的竞赛。
二、剧本的原创规则以后会更加量化。
三、竞赛期证明采用视频的建议很好。
四、点评多一些是可以的。但无论是观众还是评委,都必然有自己的倾向性。在我们看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者坚持自己是更重要的。因此,相对于点评,我们更鼓励拍片的创作本身。只要你拍了,你的参赛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观众怎么看,评委怎么看,都仅是一种参考。对于创作者,“对比他人总结自己”的作用远远胜过专业点评。
vvhh1234 发表于 2012-8-2 0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只说全部点评是肯定没法做到的,每篇500字更是完全不可能
我觉得全部点评真的有必要,不要求500字以上。。。
如果是N个评委,那么就每个评委在每一部片上都作一个一句话点评也好,我想每部片子3分多钟也看了,在后面写上二、三十个字应该也不是难事。。。V版也肯定知道拍一部片子出来有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是民间的业余人士、爱好者就更难了,如果得不到一些专业点评的话真是太伤心了,况且7月18号截止到8月22号以后评奖,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足够吧 grace2660 发表于 2012-8-2 1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全部点评真的有必要,不要求500字以上。。。
如果是N个评委,那么就每个评委在每一部片上都作一 ...
我也觉得有点评的确是挺重要的,这也是对每位参赛者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参赛者想得到的。不过不要求500字,不然100部就五万字了。 支持楼主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分组、剧本原创性、证明这三点的建议。 我特别认真的拜读了,支持你^28^ 我个人觉得这个比赛是锻炼大家创作能力,对剧本创作元素、电影语言、镜头语言、光影效果的掌握能力。不是比谁拍的画质漂亮和硬件能力、什么景深效果。相信评委是看选手对电影语言的掌握能力,不是你用RED ONE 、C300\F3拍的就好,有了一些摇臂、移动轨道、斯坦尼康拍的就好,而是要看这些合不合适故事情节吧。我觉得只要有能力用普通DV也照样拍的很好,因为这个不是要上院线和电视播出。《小武》大家都看过吧,这个画质和声音感觉就是很真实,很适合故事需要的啊。你要是录音师和摄影你会这样拍吗^34^ ^24^ 邓东 发表于 2012-8-2 1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这么长这么中肯的建议。
一、关于专业和业余。其实我们在第二季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了。也做过 ...
点开帖子,发现楼主的头像很熟悉,再回到自己的帖子一看,果然有楼主的点评。我也大概说一下我对楼主所说的四个问题的一些简单想法和看法吧:
1.专业和业余。邓大回帖里有说,之前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说,这个问题不管是放到哪里,都会存在。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比如说特别火的大学生电影节,真的全是大学生在拍吗?不也是一大堆顶级影视制作公司在参与?其实我们不能也很难把专业和业余分的很清楚,我想说的是,如果说我们的评判更多的从“故事性”,“命题作文”,“构思”,“基本功”等这些来出发,不脱离“三七”的本质,这才是三七的唯一标准。3分钟讲故事,7天拍摄周期,这个不是在比拼你有多少装备,而是比拼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不能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够讲好这个故事的,就是这次比赛的胜者,再怎样花哨的镜头运用,再多的影视特效,也只是锦上添花,本质才是最最重要的。
2.个人非常支持原创。因为只有原创,才能最充分地体验一个团队实力。我们可以借鉴镜头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拍摄的题材,但是如果一个故事的核心,亮点也要借鉴走,也就太无趣了。V版说要量化,我希望是尽早。
3.参赛证明,需要严格化,不过一旦采取视频,会增加制作时间和视频上传的时间,这也是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技术越来越强大,PS变得一切皆有可能,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如果是视频,可以录一段专门来证明的,可以单独来上传,口播时间等方式。
4.点评,还是点评。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几位评委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提升非常大。当然,上期邓大慢慢悠悠的在语音平台打出来一些全面性点评,我觉得也很实用,至少这期我们再参与的时候,不再让人物性格有过大的转变,场景也减少了,让叙事更紧凑,让故事更浓缩更好看。点评真的很有用,其实在评委看片之后,随手写下一两句话存起来,每个评委一两句,到最后汇总一下,就很让创作者受用了。
三七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的水平也在一次次的拍摄中逐渐提升。感谢三七,感谢拍电影网,祝越办越好!
针对第四点我提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如果收参赛队伍报名费,多少钱合适?评委写点评给多少补贴合适? 楼主所言中肯!
技术是微电影补课或缺的部分
同时镜头语言,故事主旨,人物表演都是应该被关注的部分!
既要有技术党和器材党,
更真正的电影爱好者!
集体的力量才是王道!!! 都是为比赛更好 呵呵 我也希望有最佳新人奖啊 可惜因为是集体创作 新人的证据很难证明的 如果导演是新人 而后期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算不算最佳新人奖哈 我觉得分成两个组别:一个重内容的,强调原创性;一个重执行的,强调技术特点。
当然不是说,重执行的,可以不要内容;也不是,重内容的,不要执行力。
各有偏重。
从现有的奖项设置来看。
最佳影片肯定两方面因素融合得最完美的;
最佳编剧,叫最佳剧本比较好,是肯定原创内容的,凡是改编都可以不予考虑;
最佳摄影,肯定的是技术奖,和考查执行力;
最佳剪辑,又是综合奖,应该撇开调色和特效不谈,这是考查影片的场面调度、运动节奏等等基本功的。
可以设置一个最佳视觉效果,鼓励那些专精后期特效领域的朋友们。
所以,这么看下来,我觉得还是分得挺清楚,各方面都有侧重,当然评委的评判纬度和标注是否是这样的,就无从考据了。
补充内容 (2012-8-2 21:49):
补充一下:为什么改编剧本不考虑,前段时间在论坛也发生了一些关于改编的争论。个人对此不发表看法。但是从一个编剧的能力发展来讲,如果连一个原创剧本都写不出来,何谈去改编别人的作品,何谈有能力改编好? 认真看了楼主的建议,又认真看了邓东的回复。我觉得还是邓东的想法靠谱。比赛就是比赛,没什么公平不公平,不能说去照顾谁。奥运会不会因为哪个国家穷,训练条件差,就把100米的跑道给它改成80米,让发达国家跑100米。比赛,就应该鼓励半路出家的兄弟们向所谓的专业人士挑战。话说,我也是半路出家的,目前依然狗屁不懂。 其实兄弟的初衷很好,但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成长,专业的衡量不是摇臂轨道而定,其实很多获奖影片甚至是用DV拍摄,记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黑暗中的舞者≫。他就用SonyPD100拍摄完成,全片就三脚架加手持。直到现在我有了更好画质的机器,而我有他故事讲的好吗?所以说我为什么那么爱电影呢、因为电影是最诚实的。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
补充内容 (2012-8-3 03:21):
гPK氡 没想到回复好热烈^09^
看来大家都是热情似火啊
看了各种回复后又想了想
可能确实如果专业和业余分组的话
有悖三七的本质,实现起来审核制度也不是很方便
不过我个人坚持建议可以尝试多设一个“处女作奖”或者叫“处女导演奖”/“处女团队奖”
来更好的鼓励业余以及新人
另外在点评方面每个入围作品500字可能是比较困难
不过像楼上有位兄弟说的,每个作品每个评委一两句话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主要是我看到不少作品,辛苦的拍了,也上传了
之后帖子的回复甚少,整个帖子里可能也只有两三个观众在回复
其余都是主创在说
这种交流少了还是挺打击积极性的吧
当然这也是一个市场规则,有看点的片子自然回复会多
不过辛苦了7天拍出来的作品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写几笔简短的回复
看着还是挺心酸的
不过这确实也是个哲学上的辩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直接告诉他们自己的短处,不如培养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短处的能力
所以这个问题确实也挺复杂的,就看如何取舍了
对于花絮视频时间证明那个建议我补充一下
最好是全景,大家在花絮里一起拿着那个证明,击鼓传花,而不是报纸的特写镜头
或者加个全景不切直接一镜推特写
另外对于有人提到的这样会影响制作时间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花絮视频的上传是否可以再宽限几天
另外对于有人手的剧组,强烈建议花絮视频用另一台机器拍摄
最好把工作时候的导演摄影师什么的都拍进去
哪怕用家用DV甚至手机呢,这种花絮的可看性也会强于从原素材里挑
很多电影学院老师都要求学生看那些大片的Making of 的
作自己作品的Making of 一定也特别有意义,无论是纪念意义还是用于自我提高 原来都有”拍摄器材“一栏,现在怎么没有拉,建议重新加进去 很不错的建议! 为了三七更好的发展,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拿出解决的办法!
希望三七和论坛越办越好! 蛮用心的了 不建议分组
分组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按楼主说按器材分
滑轨我们也有
但我们确实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只有周末才有空拍拍片
参加个三七还得白天上班晚上通宵后期连一起60小时不睡觉
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相应的奖项
就这么简单 哪怕是把十个优秀奖分出来几个
奖品数量没变
而是改奖项
恩 写的不错!建议和看法都非常有意义。希望更多的热爱三七的人可以看到。 我热爱三七!热爱电影!和大家在这里交流是我赢得的最宝贵的奖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