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efinity 发表于 2021-6-28 00:27

MAVO LF | 专访《如果国宝会说话》总摄影杨明阳

洛神赋图,三彩载乐骆驼俑
昭陵六骏,法门寺地宫茶具
鎏金银壶,镶金兽首玛瑙杯
……
书不尽的魏晋风流、盛唐气象
MAVO LF 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将璀璨文物与瑰丽国宝,娓娓道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文物纪录片。摄制组通过每集五分钟,共一百集的内容,从多个维度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该片的总摄影杨明阳老师,为大家分享用国造拍摄国宝的经历。


杨明阳老师与MAVO

卓曜:国宝展现的是悠久的历史,对于严肃的国宝用一个诙谐幽默的形式展现出来,请问摄影与导演和后期之间是如何协调的?拍摄时是怎样通过镜头将严肃转化为幽默的?

杨明阳:拍摄时我们本着一个平视的原则,不寻找奇怪的拍摄角度,而是客观地展现文物本身,尽可能多展示细节,所以我大量用到了微距镜头,在视觉上有一种贴近感、抚摸感。摄影与后期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这个片子解说词撰写选择了一些新奇的角度,采用了一些拟人手法、网络词汇,但其内核是严肃的。诙谐调侃只是配菜,不能当正餐吃,文物本身的严谨拍摄、后期的严格考证,是这个片子的立身之本,诙谐是锦上添花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卓曜:国宝对于普通人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有些国宝甚至是要密封保存的,请问这次是如何拍摄国宝的?

杨明阳: 国宝级文物在传递过程中是非常严谨的。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各博物馆密切配合下,我们的拍摄过程没有对文物造成过半点损伤,实现了安全拍摄。对于文物本身,我们本着尽量用反射光、不直射文物的原则。除了丝织品、书画等文物以外,多数文物是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存放的,文物本身没有那么脆弱。但即便如此,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还是非常谨慎。比如我们有时候调整机位,需要让文物稍稍挪动一点,都会事先通知博物馆人员,由他们来操作。在变换灯光时,也会提前把文物转移到角落,避免灯光对于文物的影响。

卓曜:影片拍摄的特点:光线的布置,镜头的选择,拍摄的方式,色调的风格?

杨明阳: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具体拍摄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四五个人,也就是我带两个助理,一个编导,有时候跟个制片。一个博物馆拍完,我带着两个助理赶到下一个博物馆跟另外一个编导汇合继续拍摄。所以,我们的拍摄器材,灯光等就必须轻巧便携,以适应这样的拍摄条件。光的布置也很简单,一个灯架,一把反光伞,一盏新闻灯。大部分的拍摄都是这样完成的。



工作中的MAVO LF与文物

关于镜头的选择,一开始我用的是PL卡口的电影镜头,后来觉得效率比较低,不太适应拍摄所需要的快节奏,就换回了EF卡口的相机头。一般我会用24-105mm镜头,主要是焦段比较常用,能减少换镜头的频次,提高拍摄效率。因为大部分的博物馆给的拍摄时间有限,我们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拍一些文物,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设备的折腾上。细节呢,我用的比较多的是“百微”偶尔会用到70-200mm镜头。总的说来还是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镜头。

拍摄方式,前面说过,不追求新奇的角度和夸张的光影。还是尽量客观地展示文物本身,多展示细节,让观众尽量多地看到平时即使是到博物馆也不容易看到的细节。

色调的问题,跟拍摄是一样的道理,在这个片子里,追求的还是尽量忠实还原文物本身的色彩,不能有个性化的夸张。


工作中的MAVO LF与文物

卓曜:有些国宝对于光线很敏感,请问拍摄时是如何进行灯光布置的?

杨明阳:确实,有的文物对于光线,温度,湿度都是很敏感的。这也是文物拍摄与其它拍摄所不同的地方。还有就是文物部门能给你提供的拍摄条件,也就是拍摄场地,这也是我们不太可控的地方。由文物部门给我们指定地方,有的文物是不能拿出展柜的,能拿出来的也不能离开展厅,必须在展厅里拍摄。这些场地往往空间比较狭小,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少。所以我们在组建拍摄团队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从人员数量到拍摄器材以及灯光配置,都要有利于文物的安全。因此灯光的选择,不是万不得已必须用大型的灯光外,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用的是一盏最普通的新闻灯加反光伞。这样光线柔和,轻便灵活,移动方便,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架设速度快,更换场地容易。最后的效果就是大家在片子里看到的那样。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卓曜:本片的简介中,我们看到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全国,请问在这很长周期的拍摄时间,有哪些经历和收获?

杨明阳:拍摄时间越长,对于摄制组人员的消耗越大,尤其是有时候必须等待博物馆协调工作,摄制组必须配合官方要求,在时间上作出妥协。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情况,给了摄制组人员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文物脆弱,所以你必须适应“慢节奏”。当节奏慢下来,你会认真观察文物的花纹、器形等,你会感到修身养性、心情愉悦。文化本身可以带给人平和的内心,这一点从拍摄任务上可以感觉到。对于我来说,通过对国宝文物的拍摄,得到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对咱们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卓曜:相信大家也很想了解您的影像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能和我们说说您的从业经历吗?

杨明阳:这说来话长了,我的从业经历说起来比较复杂,算是半路出家。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农民,然后参军打仗,三年后退伍到工厂当工人。(这三段人生经历,对我后来的纪录片创作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这时候开始自学图片摄影。1985年底调到一个学校做电教工作,拍摄一些电视教学教片,算是正式成为了专业摄影师。1994年初应聘到四川电视台做摄影工作,开始了我职业摄影师的生涯。10月应聘到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做摄影工作。2001年调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组,从事纪录片摄影工作。

CCTV-9纪录频道成立后,我主要为纪录频道拍摄纪录片。这些年来拍摄的部分主要作品有:《革命的理想—杨汉秀》《灞河大桥》《故宫》《台北故宫》《敦煌》《颐和园》《园林》《外滩》《千年菩提路》《梅兰芳》《昆曲六百年》《汽车百年》《世博的记忆》《狮城启示录》《从悲壮走向豪迈》《京剧》《如果国宝会说话》《往事如歌》《中国减贫密码》等几十部集纪录片。其中一些纪录片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最佳摄影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MAVO LF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拍摄现场

卓曜: 为什么选择Kinefinity的MAVO LF进行拍摄?哪些特点决定了使用Kinefinity的摄影机作为主机拍摄?

杨明阳:选择Kinefinity MAVO LF,说起来也挺偶然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摄,编导之一的祝捷说他借到了一台Kinfinity MAVO LF摄影机,让我试试。我拿过来一看,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轻巧。因为当时我用的是RED摄影机,相对于RED来说MAVO LF“个头”以及“体重”都小了轻了很多,再一看它“巨大”的CMOS 在小巧的机身上显得有些夸张 。

其实对于国造Kinefinity之前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最早可以推到Kinefinity的第一代高清机器上,记得是Sony F3推出的那年,在国展的展会上看到“国造”。说实在的,当时的感受是这机器“蠢大蠢大的”。没想到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几年不见,该小的小了(机身),该大的大了(CMOS),完全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感觉。

作为一台按照电影工业标准设计制造的摄影机,它的技术指标对于电视来说,肯定是绰绰有余。特别是它的双原生ISO,加上6K超采,大大减轻了灯光的压力。干净完美的画面效果,更好地展示了文物的细节和质感。小巧的机身也更容易上轻便的电子轨。电子轨的精确走位,配合Kinefinity MAVO LF的完美画面呈现,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从西安拍摄以后,我觉得Kinefinity MAVO LF的加入为纪录片拍摄增添了一台利器。它的配置可轻可重、灵活方便,高感低噪的优秀画质非常适合纪录片的拍摄。在我的使用过程中,很多同行看到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也把Kinefinity介绍给了他们,这可能是Kinefinity的工程师们也没有想到的。反正现在一个新的纪录片项目开始,我首先想到的总是Kinefinity MAVO LF。我觉得它是适合我的,适合纪录片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卓曜:Kinefinity摄影机的升格/降格表现如何?是否符合创作需求?

杨明阳:总的来说升降格的使用感受还是不错的。纪录片在升格的要求上可能会比故事片要求更高一些,但现在Kinefinity摄影机满足大多数的纪录片升降格要求是没问题的,最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

卓曜: 影片拍摄有没有遇到困难的地方?是怎么解决的?摄影机是如何克服的?

杨明阳: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困难,如果说有困难也不是因为摄影机的问题。非要说困难呢,也就是有的博物馆灯光照度特别低,需要拍展厅全景的时候就比较麻烦,自己打灯可能就破坏了展厅原有的氛围。这时候Kinefinity摄影机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ISO5120轻松的满足了低照度的拍摄要求。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官方海报

卓曜:纪录片对于画面和色彩的要求很高,摄影机是否达到了要求?

杨明阳:对于一台按照电影工业标准设计制造的电影机来说,Kinefinity摄影机满足纪录片的画质和色彩要求是没有一点问题的。这也是我向许多我的同事同行推荐Kinefinity MAVO LF的主要原因。

非常感谢杨明阳老师的分享,我们也十分荣幸:中华民族的璀璨国宝能够通过中国制造的摄影机呈现给观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MAVO LF | 专访《如果国宝会说话》总摄影杨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