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恩.布利高的观察纪录片《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公园。这部纪录片时长47分钟,它以中国最大的其中一座公园为窗口,深入观察这个国家延续至今的文化。《人民公园》拍摄于2018年6月,前后六天,总共记录了36个小时的素材。没有任何委派,拍摄它纯粹是一股热情,为了观察公园里各种人物的互动。
乔恩.布利高(Jon Bregal)的这部纪录片迄今已经有1100万收看次数,七次Vimeo编辑热榜推荐。它的风格与乔恩平时的工作内容大相径庭。
乔恩一直在为一些国际化商业大公司服务,例如耐克、蒂凡尼和三星。
现在这个时代,为了赶进度往往刻意安排一些东西,但乔恩完全不跟他的拍摄对象互动。《人民公园》是一部纯观察性质的纪录片,在大部分时间里,乔恩都保持低调,尽量让自己隐身。
我联系到乔恩,想跟他聊聊这部《人民公园》。
快速跳转到Vimeo观看《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的创作动机?
对我来说,最大的动机是只带一台小型摄影机出门就能记录下的美丽。没别的,纯粹是被好奇心引领,所以我很欣赏NewsShooter倡导的理念。我曾经当过一年新闻摄影记者,获益良多。
另一方面,过去的8年里我都在一些大型场景/项目里从事商业摄影,各种设备、技术让人眼花缭乱,这支纪录片是一次返璞归真的制作。我非常非常需要重拾一个电影人最原始的好奇心,而无反摄影机系统是帮助我完成这个目标最好的帮手。我很乐意反反复复讲述我对无反摄影机的爱,以及为什么我过去的四支影片全都是用无反机身拍摄的。
你曾经为一些很大的商业项目工作,你会不会觉得我们现在越来越沉迷硬件设备,对故事本身失去了专注?
整个行业现在关注些什么,我说不清。过去的一、两年我都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试图让人生、事业以及对电影的热爱重回轨道。我只能说,我认为沉迷于设备和科技确实很容易,因为它们是外向型的,一直在进化,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兴奋点把你吸引住。反过来,好的故事常常需要向内挖掘,这个过程经常伴随着痛苦和煎熬,一点都不快乐和兴奋,给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激发许多弱点。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让我在去年四月开始走上讲台给电影人讲课。我们都有独特的故事和分享的角度(而且大多数人手里都有能够拍摄高质量视频的摄影机!),我希望看到更多电影人用作品延伸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设备肯定很重要。但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任何可以拍视频的摄影机,那就拿出来拍,拿出来试验,拿来讲故事,而不是摆着积灰。
《人民公园》是用什么设备拍的?
索尼α7s II、SLR Magic变形镜头、索尼70-300 mm/70-200 mm/100-400 mm、索尼XLR-K1M麦克风,还有米勒的三脚架。
拍摄手法?
无非是一种心境的练习,随遇而安。长时间沉浸在商业环境中,我想让自己回到拍摄个人项目时的心态,所以我不给自己任何压力,也因为这样,我对最终会有什么收获不抱过多期望。那几周时间里,我只是带着设备进去,前前后后待了6天,彻底放弃想要控制场景的念头。
至于镜头和构图的手法,我对观察纪录片心心念很久了,想亲自尝试。我想如果用比较长的镜头,就能捕捉到特定时刻人们最真实的样貌。随着拍摄进行,我自己的节奏和能量也跟周边环境和那些人同步了,这时我就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一度感觉到无我的状态。控制我的能量水平,捕捉最真实的互动和瞬间,我在拍摄过程中学到很多。
《人民公园》几乎像一部慢节奏的电视剧,你觉得观众对观察纪录片的兴趣会不会就此升温?
我想有一部分观众会开始关注的,但这个群体不会太大,大概也就总人口的0.000001%吧。与我相似的观众,应该会看到与外面轰轰烈烈的世界相比,这个放慢节奏的世界的价值所在。总而言之,我只是从自己的感受和意识中知道,当我放慢节奏并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我感觉好太多了。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
人们肯定会问这个问题的,你为什么选择4:3画幅?
因为4:3给我更多自由去控制画面中的元素。我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把每个镜头拍得好像是在绿洲里发生的故事,所以我必须小心构图,不要把周围的建筑物拍进去。我觉得画面部分清理得算干净,但外面的城市噪音,很不幸,相当棘手(音频也有4:3就好了)
为自己拍一些无脚本、无故事板、无团队的东西,是不是很疗愈?
没错。我喜欢一个人拍东西,最多带一个助手。这就像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疗程,在这期间,几乎每一个决策都是我说了算,就像画家面对画板,或是作家面对打字机。一切听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很多意义。
为什么说大家应该去拍点“热情项目”?
我想这种“热情项目”是磨砺电影人——乃至作为一个人——视觉能力、价值观以及哲学理念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将它视作练习,就像运动员不断训练变得越来越强,百炼成钢。此外,这是一个塑造个性的过程,因为你在通过作品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最后,如果你希望获得与你个人的习惯和风格相符的委派任务,我认为你现在就应该开始拍摄一些“热情项目”。否则,客户雇佣你去抄袭或复制别人的风格很容易,但你过一段时间就麻木了。
你对年轻的电影人有什么建议?
不断试错。对于我们来说,拍电影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享受这个过程的方式,不能为最终的结果承担过多压力。如果你的每一个项目都带着那样的情绪去做,生活是很痛苦的(至少我就有这种感受!)。不是每一支影片都要博得满堂彩,要享受生活,让自己呼吸(至少偶尔要放松)。带着一种学习和收获点什么的心态投入每一次的“热情项目”,最坏的情况又能怎样呢?影片做出来不合你的心意(或者不讨别人喜欢),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谁都无法从你手中夺走。
=======全文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19 ... film-by-jon-bregal/
作者: 马修.阿拉德
页:
[1]